13版:康养周刊

16版:光影记录

小儿发热、淋巴结肿大
警惕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025年06月10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王路欣
  
  孩子如果有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家长要注意一种儿童常见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得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会出现什么症状?如何有效治疗?记者采访了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儿内科(西院区)的专家。
  致病原因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原因主要为病毒感染诱发,一般是由EB病毒引起,小儿时期常见。EB病毒是个狡猾的家伙,它可以通过唾液传播,比如大人亲吻孩子、共用餐具等亲密接触方式。一旦进入人体,就会“瞄准”呼吸道黏膜等部位“安家落户”,然后开始“兴风作浪”。
  典型症状
  发热:90%至100%的患儿会出现发热症状,多数持续约1周,严重些的可能2周甚至更久。
  咽峡炎:约50%的患儿扁桃体会有灰白色渗出物,就像嗓子里被糊上了一层“脏东西”,孩子吞咽时会觉得咽部疼痛。25%的患儿上腭可能出现“血斑”。
  颈部淋巴结肿大:80%至95%的患儿会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最为常见。这是因为淋巴结是身体的“防御哨所”,病毒入侵,哨所里的“卫士”们膨胀起来,试图把病毒“拦截”住。
  肝脾肿大:35%至50%的患儿有脾脏肿大症状。肝脏和脾脏就像身体里的“化工厂”和“血液过滤器”,病毒来袭时,它们也不得不“加班加点”工作,导致体积变大。
  眼睑水肿、皮疹:15%至25%的患儿会出现眼睑水肿,就像刚哭过一样。皮疹表现多样,可能是红斑、荨麻疹、斑丘疹或丘疹等。
  检查结果
  血常规: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异常淋巴细胞比例超过10%。
  嗜异性凝集试验:嗜异性抗体为阳性对于EB病毒感染有诊断意义,感染者结果呈阳性。
  EB病毒抗体检测:抗VCAIgM抗体阳性,这是病毒急性感染的“现行证据”,帮医生精准判断病情阶段。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见肝脾肿大。若发生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应该进行胸部CT检查,以明确有无间质性肺炎。
  治疗方法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就是说它自己过段时间能慢慢好,多数孩子预后都不错,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一般治疗:让孩子多休息,让他们有精力对抗病毒。注意保肝,避免剧烈运动,必要时卧床休息。
  抗病毒治疗:虽不推荐常规使用抗病毒药物,但对于病情重、进展快或有并发症的患儿,医生会仔细权衡,考虑用抗病毒药,帮身体“加速”战胜病毒。
  抗感染治疗:要是合并细菌感染就得加用抗生素。但得注意,尽量避免使用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这两种药物容易导致孩子过敏,加重病情。
  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果孩子出现严重并发症,比如严重的喉头水肿、脑炎等,医生会短疗程使用糖皮质激素,就像给身体的“炎症风暴”按下“暂停键”,减轻症状,让孩子能平稳度过危险期。
  防范脾破裂:要叮嘱孩子避免容易导致脾破裂的运动,比如剧烈奔跑、碰撞等,毕竟脾脏肿大时就像身体里有个“脆弱的气球”,得小心呵护。
  科学预防
  该病主要通过密切经口接触传播,家长要注意避免亲吻孩子,毕竟唾液是病毒传播的“高速公路”;确诊患者应该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教会孩子正确的刷牙方法,保持口腔清洁,把病毒“拒之门外”;引导孩子健康饮食,增加饮食中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