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影视业流量时代
张佳宁不惧怕做“剧抛脸”

(2025年05月07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沙尘暴》的底色,带着大西北特有的苍凉,精妙缜密的悬疑建构、厚重浓郁的地域描摹、细腻生动的人性刻画,使《沙尘暴》赢得观众广泛好评,以8.1的豆瓣评分获2025年截至目前悬疑题材剧集最高分。而在这段暗流汹涌的追凶故事中,张佳宁饰演的刘盈盈让观众记忆深刻。入行16年,张佳宁在很多剧中露脸,被观众称为“剧抛脸”。谈及未来,她愿意挑战更多“不像张佳宁”的角色。

  渴望突破
  她选择饰演“不合格”的母亲

  接到《沙尘暴》剧本时,张佳宁正处于一个渴望突破的阶段。她轻描淡写地带过争取的过程,却在提到角色时眼神一亮——“坠落、隐忍、反抗”,那个世俗定义中“不合格”的母亲,就这样在演员与角色的双向选择中诞生了。
  从明媚少女到被生活碾碎的西北母亲,角色转变不是线性的崩塌,而是命运巨石反复捶打后的重构。“这种破碎感本身就是角色的一部分。”说起刘盈盈,张佳宁眼底泛起复杂情绪,“我活在她的世界里不到三个月,却仿佛过完她支离破碎的一生。她太值得人怜惜了,这辈子太不容易。”
  让角色从文字走向现实,需要内外兼修。外在的改变是直观的:添上法令纹和泪沟,黑发涂白,穿上皱巴巴的衣衫。相比外在,内在的重塑则更为艰难。刘盈盈的“隐忍”与“反抗”像一对矛盾的双生子,在张佳宁体内撕扯。
  印象最深的是“女儿去世”的那场戏。拍摄时,张佳宁和导演尝试了多种演绎方式,最后选了最克制的一条。刘盈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母亲,甚至有点“不合格”。最初张佳宁尝试用母性的悲痛去演绎,却总觉得隔了一层纱。“后来我突然意识到,她首先是一个被生活摧毁的女人,然后才是母亲。最终选择了站在刘盈盈的角度去演的这场戏,而不是一个女人、一个母亲”。
  长相甜美的娃娃脸
  曾经“不被看好”

  《沙尘暴》播出后,原生家庭的话题随剧情发酵。刘盈盈习惯性自我牺牲的成长轨迹,让张佳宁深有感触。外界总说张佳宁有“反差感”:长相甜美,骨子里却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这种评价让她莞尔:“我是离异家庭长大的,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分开了。但也正因如此,很早就学会了自己撑伞。”张佳宁用“小透明伞”形容这种自我保护。不华丽,也不够大,但至少能挡住直接砸下来的雨。
  顶着娃娃脸闯入影视圈,张佳宁曾“不被看好”。学生时代为争取角色晨跑练气息,出道初期带着健身餐蹲剧组瘦出下颌线,她努力打破“演不了职场女性”的质疑。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没心眼的如兰到《沙尘暴》中压抑的刘盈盈,每个角色都是时光馈赠的缘分。网友屡屡热议:如兰是不是“恋爱脑”?张佳宁笑答:“确实有点!但我演时就抓住一个重点——简单可爱!”她特意把台词带点“傻气”,用直白演绎如兰的娇憨。至于本人恋爱观,张佳宁回应:“因为我已经不是如兰那个年纪了,没有办法像她一样那么‘恋爱脑’了。已经长大了,会分辨了。”
  拍戏16年
  收获轻盈的洒脱感

  “19岁那年我演《媳妇的美好时代》,就演‘媳妇’了。后来和张译老师也演过夫妻,一直在演年代戏,就没有演过校园剧。”入行16年,年代戏与生活剧构成了张佳宁的主舞台。彼时的她尚未褪去学生气,却已踏入家长里短与烟火人间。直到《一闪一闪亮星星》播出,灵动可爱的“林北星”才让观众恍然发现:原来张佳宁也能演出少女的青春悸动。
  那些在不同剧组流转的日夜,让张佳宁收获了一种轻盈的洒脱感。谈及未来,她没有豪言壮语,只说想尝试更多“不像张佳宁”的角色。哪怕是反派,哪怕需要增肥、扮丑,只要角色有“嚼劲”,她就愿意去挑战,“观众说我‘剧抛脸’,其实是最高级的夸奖——说明他们记住的是角色,而不是我本人”。
  而当被问及“如何区分观众评价中的噪音与建议”,张佳宁亦回答干脆:“喜欢我就感谢,建议我可以不采纳。怎么可能被所有人喜欢?尊重他们的感受,也不必苛责自己。演戏是我的爱好,拍了16年戏,为喜欢的职业已经努力16年,觉得自己挺厉害的。当然有过内核不稳的时候,但都会过去,交给时间,交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