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春
暖乎乎的春风轻轻一吹,三叔家门口前的那棵老榆树就热闹起来了,嫩绿的榆钱在枝头晃啊晃,像一串串铜钱。
记得小时候,一到榆钱成熟的时节,我和小伙伴们就像一群撒欢的小兔子,蹦蹦跳跳地跑到榆树下。那时候可顾不上什么淑女形象,也顾不上脚底被树皮硌得生疼,脱了鞋子就往树上爬。老榆树的树干粗壮,枝杈也多,很快就能爬上去,找一个最佳采摘点,伸手抓一把榆钱,迫不及待就往嘴里塞。榆钱刚入口,有一点淡淡的甜味,嚼起来脆生生、水灵灵的。我一边吃,一边还不忘跟小伙伴们互相打趣。“嘿,你看你吃得满嘴都是,像只小花猫!”“还说我,你自己还不是一样!”欢笑声在榆树枝丫间回荡,那是属于童年最纯粹的快乐。
我还记得,奶奶也特别喜欢榆钱。她总是拿着小板凳和小竹篮,踩着“三寸金莲”慢悠悠地走到榆树下,坐下来等着我摘榆钱。我在树上摘,她在下面接,还不停地叮嘱我:“慢点,别磕着,抓住树枝子站稳了……”奶奶撸下一篮子鲜嫩的榆钱,回家做成各种好吃的。她最拿手的是榆钱窝窝头,将榆钱洗净,和着玉米面、白面,加点盐和葱花,揉成一个个圆圆的窝窝头,放进锅里蒸。不一会儿,厨房里就弥漫着榆钱的香气。揭开锅盖,热气腾腾的窝窝头绿中带黄,我吃得狼吞虎咽,奶奶则一脸宠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多吃点,多吃点,这可是春天的宝贝,一年就吃这几天。”
除了窝窝头,奶奶还会把榆钱和白面一起拌匀,抓一把白糖撒上,放到蒸锅上蒸。这是我最爱吃的,为了吃上刚出锅热乎的,我围着锅台转来转去,寸步不离。蒸熟后的榆钱软糯清甜,在物质不算丰富的日子里,这一锅蒸榆钱就是最温暖的慰藉。
后来啊,我慢慢长大,离开老家去县城读书、工作,很难再看到榆钱树。有时候走在街头,闻到类似榆钱的清香,我会忍不住停下来寻觅,想找回小时候在榆树下的点点滴滴,找回和奶奶一起度过的温馨岁月。
又是榆钱满树时,我趁着假期回到老家,三叔家门口的那棵老榆树依旧枝繁叶茂,榆钱挂满枝头,我还想像小时候一样爬上树摘榆钱,可站在树下良久,发现已经不会爬树了,试了几次也爬不上去。我忘记了,忘了我都快“奔五”了,而奶奶,她在三年前去世,当时一百零二岁。
抬头望着高高的榆钱树,我眼角有些湿润。三叔回屋拿了一根竹竿,绑上钩子钩榆钱,边钩边说:“够你吃的,有的是!”我抹了把眼泪,捡起一串榆钱,撸下几片放进嘴里仔细咀嚼,还是熟悉的味道,只是再没有了小伙伴们的欢声笑语,也没有奶奶坐在树下等我摘榆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