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 让“神医”“神药”广告销声匿迹

(2025年04月23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评论员 孙瑞荣
  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印发《关于维护广告市场秩序 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的通知》,在全国开展广告市场秩序整治。在医疗、药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医疗器械广告监管方面,通知强调要从严查处宣称保证治愈癌症、绝症或者治愈近视等误导群众健康观念、危害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违法广告。     (据新华社)
  长期以来,医疗、药品、保健食品领域堪称广告乱象的“重灾区”。“神医”“神药”广告更是其中的“毒瘤”,有的宣称“根治癌症”“药到病除”,有的以“祖传秘方”“进口特效”为噱头,甚至借助AI冒充专家、明星进行虚假代言,“神医”无所不能,“神药”神乎其神。
  不法商家热衷“神医”“神药”违法广告,除了有巨大利润的诱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种广告“有市场”。有人对此深信不疑大概有几种原因:或是“病急乱投医”,在“宁可信其有”的心态下放弃理性判断;或是“盲从”于广告宣传,过于信赖某些平台或某种形式的推介……不少人轻信广告从而上当受骗,轻则损失钱财,重则延误治疗,危害不容小觑。在互联网时代,这类广告信息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受众多,对消费者产生的负面影响更深。
  事实上,“神医”“神药”等广告乱象早已被法律所禁止,早就上了“黑名单”。然而,踩踏法律红线的“神医”“神药”等广告乱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你方唱罢我登场,花样多、翻新快、渠道广、主体分散,且变得越来越隐蔽,暴露出其顽固性。市场监管总局这次在全国范围开展广告市场秩序整治,是对“神医”“神药”的一次市场大扫除,是顺应民心、激浊扬清之举。
  整治“神医”“神药”等广告乱象需要高悬法律利剑,有关部门应健全完善长效监管治理机制,明确“神医”“神药”等广告乱象的特征、认定条件和处罚尺度,瞄准这些广告乱象的重灾区加大监管力度和打击力度。平台需建立先审后发机制,完善商家资质审核机制,对养生、医疗类内容设置更高发布门槛,还应完善广告标识制度,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广告监测平台,打破数据孤岛。消协、相关行业协会、街道、社区等要围绕民众关心的健康问题、养生问题强化科普宣传,尤其是破除一些消费者对“神医”“神药”的迷信。消费者遇到“神医”“神药”违法广告,应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世上哪有什么“神医”“神药”,有的只是骗子精心罗织的骗局。我们需久久为功,持续“治疗”,直到彻底“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