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不是犯罪工具 合法使用才是正道

(2025年04月23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王晓萌
  AI技术为提升工作效率以及解决许多其他问题提供了便利。然而,有些人因法律意识淡薄,利用AI技术盗取他人信息,陷入了网络犯罪的深渊。对此,潍城公安分局相关民警提醒市民,正确使用AI技术,严守法律红线。
  
  ●典型案例
  近日,公安网安部门侦破一起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案,犯罪嫌疑人胡某非法获取两万余条学生个人信息,后利用AI技术向其中的两千余名学生发送骚扰短信。
  犯罪嫌疑人胡某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为寻求刺激、炫耀技术,通过之前发现的某小程序存在的技术漏洞,利用AI技术编写程序,将盗取的上千余名学生的手机号码在该小程序上批量注册账户,后将短信验证码篡改为违法内容发送至学生本人,对其进行短信骚扰。
  目前,犯罪嫌疑人胡某对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供认不讳,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第二款指出,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前款规定以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采用其他技术手段,获取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或者对该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非法控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明确,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指出,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警方提醒
  民警表示,AI技术本为造福人类,而非犯罪的“帮凶”。广大市民要提高法律意识,正确使用AI技术,营造和谐清朗的网络空间。同时,要严守法律红线,不利用AI伪造公文、证件,不生成谣言、暴力等违法信息。
  自觉抵制AI谣言,遇所谓“爆炸性新闻”做到“三不”:不轻信、不转发、不扩散。通过官方平台验证信息,发现AI谣言立即举报,保存证据协助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