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同文堂毛笔:
匠心如一万毫齐力

(2025年02月27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栏语】
  六千年煌煌文明,两千载北海名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了潍坊物产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与潍坊人的勤劳智慧不期而遇,造就了众多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地域特色的优质产品。为助推更好潍坊城市品牌建设纵深推进,进一步叫响潍坊品牌,传播潍坊声音,本报今起推出《潍有尚品》专栏,深入挖掘“好品”的文化内涵,全方位展现潍坊特色产品的自然生态之美、历史人文之美、创新创意之美。

  □文/图 本报记者 于哲
  毛笔,居“文房四宝”之首。早在清代光绪年间,潍坊昌邑已是北派毛笔制作之地。如今,同文堂毛笔作为潍坊毛笔产业的一张名片,承载着潍坊制笔的传统技艺与文化内涵,延续着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
  同文堂毛笔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间,昌邑市郭家道口村村民朱周南外出学成制笔工艺,回乡开设制笔工坊,坊号“同文堂”。之后,其子朱生一继承父业,成立同文堂笔庄。随着时代发展,1956年,第三代传承人朱永森、朱爱森等组织成立了昌邑县宋庄公社郭家道口毛笔厂。1982年至今,第四代、第五代传承人对该制作技艺进行了很好地保护、传承,并恢复了同文堂笔庄。
  制笔之功,生于毫末。一支毛笔,只有历经选料之优,工艺之精,要求之严,反复打磨锤炼,才能达到“尖、齐、圆、健”四德皆备之效。据同文堂笔庄第四代传人朱凤祥介绍:“同文堂注重传统技艺的传承,毛笔的制作技艺涵盖了笔头、笔斗、笔杆、刻字等多个环节。其中,笔头的制作最为关键,主要原料有黄鼠狼尾毛、山羊毛、紫毫、猪鬃和苘麻等。笔杆则多用凤眼竹、斑竹、紫檀等材料。制作过程中主要经过水盆和干作两大步骤100多道工序,并配以雕刻精美的笔杆,一支毛笔才算制作完成。”
  同文堂作为北派毛笔制作技艺的典型代表,其中,用苘麻作笔胎的制笔技艺是其专长。通过将苘麻与狼毫、羊毛、兔毛等原材料科学配比,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苘麻属于植物纤维,具有蓄墨多、吐墨均匀、耐腐蚀、韧性好等优点,是制作中、小楷毛笔的上乘原料。此项技艺技术难度大、费工费时,同文堂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和坚守,将这项技艺完整保留下来并不断发扬光大。
  如今,同文堂毛笔已扩大到狼毫类、羊毫类、兼毫类和紫毫类四大类数百个品种,深受广大书法、绘画爱好者青睐。2014年,同文堂毛笔制作技艺被评定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被列入“潍坊老字号”名录;2021年11月被评定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1年同文堂毛笔“甲级锦绣章”“五子登科”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