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京飞的火,火于电视剧。《都挺好》里的“妈宝男”苏明成,《我是余欢水》里的小人物余欢水,郭京飞对角色的塑造有一种可辨识的风格。今年开年以来,郭京飞主演的《驻站》和《漂白》两剧相继播出,再次贡献不少精彩的表演场面。从戏剧到电视剧,他何以演什么像什么,又不乏自身特点?从风格到方法,郭京飞的表演对于今天好演技的判断标准和规律,又有何启示?
超越常态的表演
却又有合理之处
《驻站》作为一部公安题材电视剧,聚焦铁路公安的驻站警。《驻站》的主人公大多数情况下要独自面对周遭的人与事并处理案件。如何让观众共情这一职业的孤独感,同时还能感受公安题材叙事中涉案情节的精彩、人物性格的鲜活,在兼顾日常和传奇的同时,符合惩恶扬善的人性和道德逻辑,是对编导和演员的考验。
相较于原著小说,电视剧版的《驻站》强化了师徒、家庭等情感伦理色彩,为角色创设了更加错综的性格展示场景。郭京飞饰演的常胜,面对家庭事业的多重矛盾、师父的意外去世,主动接班入驻东寨村,当起了驻站警。
在驻站过程中,郭京飞为孤独的常胜设计了各种自娱自乐的时刻,尤其是与动物的互动。为了捉菜地里的老鼠,常胜布置好捕鼠陷阱,给自己设计了一段手舞足蹈的儿歌,后又将捕到的老鼠尸体“示众”。这些带有明显喜剧性的场面,现实生活里并不常见,却能让人在看热闹的同时,感受到角色内心的孤独。还有一场夜斗货盗戏,常胜用鞭炮烟花崩跑了作案团伙。这一“烟花加特林”场面,带有明显的传奇色彩,让观众更直观感受到常胜的有勇有谋。
曾有人形容郭京飞的喜剧化表演很“奇特”。换句话说,这些角色行为动作的设计超越了生活常态,但放在剧情中又有合理之处。喜剧化元素提供了观看乐趣,让角色的性格更自然地被观众接受。
从舞台到镜头前
他做到了无缝衔接
在走进电视剧荧屏之前,郭京飞曾被观众亲切地称为“话剧小王子”。作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演员,他曾出演《牛虻》《21克拉》《武林外传》等舞台剧,并获得了第1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2009年)等重要的戏剧表演类奖项。进军电视剧以来,相继入选第五届“中国电视好演员”表彰盛典优秀演员(2018年),获得第2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男配角奖(2019年)等多个奖项与提名。
从话剧舞台到电视剧,郭京飞的演技看似无缝衔接,但这背后有演员对于角色塑造的方法,更有不分现场和镜头的、属于所有好表演的特质。
郭京飞近年来的表演名场面,往往带有一种辩证色彩,也就是朝着观众对角色行为和情绪预期的反方向演。比如《都挺好》中苏明成认罪伏法时念忏悔书,《我是余欢水》里遭遇重创的街头哭戏,还有《驻站》里常胜不知爱人安危,不哭不闹独自坐在铁轨边,以冷静、生活化的方式演绎极致的情绪。对于这种演法,有“话剧皇帝”之称的石挥曾称其为“出奇制胜,声东击西,歪打正着”。郭京飞的表演能经得起角色性格的掂量,似乎也能经得起文化哲理角度的琢磨。
郭京飞的表演并非标榜某一流派方法,而是将所有技巧转化为符合角色性格的台词和肢体动作。在他身上再次印证了表演行业的一个规律:舞台表演好的演员,在镜头前只要控制好不过火,会更容易成为优秀的影视演员。因为距离不同,舞台表演往往被认为需要更加夸张的声台形表,镜头前的表演则需要更加自然,更接近生活。
“脸”并非只是颜值
而是如何用“脸”演戏
当下,对演技的谈论方式有着鲜明的路径特点:去评论区。在网络平台上,各影视剧及其衍生视频的弹幕与评论区,是讨论演技最直观、最热烈,也最能体现观众认可度的地方。同时,演员的脸也是讨论的绝对主题。但这里的“脸”并非只是颜值,而是如何用“脸”演戏。
赏心悦目的外貌对演员当然很重要,但只是附加值,颜值带来的新鲜感稍纵即逝;脱离了对角色的理解、人物关系的把握,忽略了通过台词和动作让观众共情的意识,就很容易让角色变得刻板、油腻和尴尬,观众很快就会吐槽和换剧。
短视频和短剧思维深度改造着当下人的思维方式,这既给演员提供了更加多元、更快速出圈的机会,但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要避免为了讨好观众而生产刻板化、噱头式的低质表演,或是越努力越好笑的尴尬场面。把握好塑造角色的内在逻辑,为观众塑造有吸引力的、动人难忘的角色,是所有优秀演技的终极归属。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