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于菲(署名除外)
日前,记者来到寿光市文家街道蔡家营西村,温室大棚里暖意融融,生机勃勃,一垄垄韭菜翠绿欲滴,长势喜人。菜农们手起“铲”落,新鲜的韭菜收割后被扎成均匀的小捆,整齐摆放在一旁,准备抢“鲜”上市。
“现在还是韭菜上市时节,价格也不错,每天的订单多到接不过来。大田里的韭菜,一般一年割两三茬,我们合作社的富硒‘独根红’韭菜为了保证口感,一年只割一茬。一亩韭菜的产量在1000公斤左右,总产量虽然低,但质量高,销售价格是普通韭菜的好几倍。”蔡家营西村党支部书记钟明说,合作社通过“短时低温炼苗”技术,在寒冬腊月里种出了兼具金黄、绿、紫、红四种颜色的金玉满堂“四色韭菜”,这种韭菜在春节前后格外畅销。
同时,文家街道精心培育“独根红”韭菜根,创新打造了“高阶版本”盆栽韭菜,现已实现规模化种植。在文家街道蔬菜基地西侧的一个大棚内,地上堆满韭菜根,工作人员正在认真梳理,一旁成排的盆装韭菜冒出了嫩芽,正茁壮成长。“韭菜根也是我们村致富的宝贝,都是在地里‘养’了一年的,刨出来后栽到盆里,就成了盆栽韭菜,这可是近几年的‘爆品’。如果想体验韭菜种植的乐趣,可以买‘独根红’韭菜根自己栽种,养在阳台上,只需浇水,无需施肥,15天左右可割一茬食用,自种自吃体验感极佳。”钟明说,通过电商平台,他们一年可以销售1000万棵韭菜根、盆栽韭菜1万余盆。
“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大棚韭菜也住上了空调房。”寒冬时节,记者在文家街道“点翠园”韭菜专业园区看到,这座120平方米的韭菜立体种植工厂,采取空气能调节温度,内部设置了10排种植架,高约3米,分为上下四层,采取营养液无土栽培模式,精心培育了150万棵“独根红”韭菜根。
据介绍,立体种植工厂的150万棵韭菜根如果采用传统种植模式,需要约50亩地。通过集约式种植,让亩产量增加了约50倍,平时仅需两人打理,人工成本降低约70%。此外,还可以通过温度调节,精准控制韭黄的生长速度,其最短生长周期为15天,如此一来,就可以自由选择在价格高的时间点集中上市,提高收益。
目前,150万棵“独根红”韭菜根韭黄已基本长成,预计经过半年的设备调试、数据收集、口感培育、市场反馈等再进行推广。届时,将改变传统种植模式,露天韭菜种植户可转为专门培育“独根红”韭菜根,直供立体种植工厂。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文家街道还不断丰富产品种类、延长产业链条、做好深加工文章,将韭菜花加工成韭花酱,年产韭花酱5万余瓶,不仅带动了村民种植韭菜的积极性,也为村民致富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进一步叫响了文家韭菜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