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他想给“于家过道”找个新家

项承吉希望让更多人领略老潍县民宅风采

(2025年02月19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2023年5月5日,本报曾报道了潍坊市民项承吉雕刻完成包含7排41间房屋的立体微缩景观“于家过道”一事。报道刊发后,很多当年曾居住在周围的街坊邻居、砖雕技艺爱好者、对传统建筑感兴趣的市民等纷纷慕名前来观看。2月17日,项承吉表示,他有意给“于家过道”找个新家,让更多人看到老潍县旧宅最真实的样貌,感受潍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文/图 本报记者 赵春晖
立体微缩景观,真实展现了老潍县旧宅风貌
  2月17日,记者来到城区泰祥街与月河路交叉口附近的博鳌新城小区,68岁的项承吉现在就居住在这里。在他家的车库里,记者再次见到了他历时近4年,用砖雕技艺雕刻而成的老潍县民宅水巷子七号(俗称“于家过道”)。
  “于家过道”前后7排,共计41间房屋,门房、卧房、耳房、客房、厨房、仓库等不同功能的房间一应俱全。每排厢房内各有一个独立的小院,有一条长廊贯穿南北,将各个院落连为一体。除了41间房屋外,院内还有过道屋、厦子、厕所等,看上去就跟真实的房屋一样。站在“于家过道”前仔细观察内部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仿佛一下子就把人带回到几十年前的大院,感受着这里的人间烟火。
  项承吉介绍,这套“于家过道”微缩景观纵深长3.9米、宽0.98米、高0.35米,按照20∶1的比例制作而成。主体结构全部是砖、木材、石头,门合页用的铁制真合页,房梁脊檩等为全木质榫卯结构。其主要建筑物和院落内摆放的物品,都真实还原了这套老宅的风貌。
  这套院落中,从北侧数第二排的五间房屋,就是项承吉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1951年,项承吉的父亲项家禄购买了这座大院,项承吉兄弟姐妹七人就是在这里出生、成长、结婚,一大家人一直居住到1989年这套老宅拆迁。
  正是源于对老宅的深厚感情和对已逝父母的深深怀念,也是为了给年轻人展现老潍县旧宅最真实的样貌,留住乡愁展现历史,项承吉耗时近4年,创作完成了这套立体微缩景观。
具有较高人文价值,对传承文化有重要作用
  为了最大程度追求真实,当年创作时,项承吉特意请原房主后代于继生先生和了解此地风貌的边凤池先生等一起研究制定方案、画图样,并请我市文史作家于家干给予指导。
  当天,于家干也受邀来到现场,他对项承吉创作的“于家过道”给予高度肯定,认为它完整、真实地展现了当时于家过道的建筑原貌。
  据了解,水巷子是位于老潍县城南门里大街(现向阳路)路西的一条不大的巷子。从西起路南分别为杨家过道、边家过道、于家过道、谭家过道,这四条过道的建筑风格是当时潍县城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水巷子内名人荟萃,曾先后居住过诸多社会名流,蕴含着大量潍坊元素与人文遗产,是潍坊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于家干认为,于家过道是潍坊传统民居的代表,其院落格局完整清晰,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潍坊传统民居院落的起居生活形态,是研究潍坊传统居住空间的重要佐证,具有非常高的人文价值。项承吉将于家过道的原貌通过立体微缩景观展现给世人,对于传承潍坊历史文化、还原潍县城民宅样貌、展现城市特色等具有重要意义。
慕名观看者众多,他想给“于家过道”找个新家
  自2023年5月份以来,项承吉的作品“于家过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慕名前来观赏的市民非常多。其中,有当年的老街坊邻居,想通过参观来找寻自己的儿时记忆;有砖雕技艺爱好者,过来向项承吉请教创作经验;更多的是普通市民,纯粹是对潍坊的历史文化感兴趣,慕名前来参观;甚至一些在外地工作的潍坊人,节假日回到潍坊,还特意前来参观。
  项承吉说,由于自己家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很多市民过来参观非常不便。有时候他不在家,让很多特意跑过来参观的市民扑了空,这让他心里很过意不去。“我最初的想法是以此来怀念父母、怀念从小长大的地方,让我们家的后人了解家里老宅的独特风采。”项承吉说,大家对这个作品的肯定,让他内心有了新的想法,希望能给“于家过道”找一个新家,可以公开展示,能让更多人观看老潍县旧宅最真实的样貌。如有感兴趣的博物馆、展览馆或陈列馆,可与他联系。
  尽管已经年近70岁,但项承吉并不打算停止创作。他表示,待把“于家过道”安置好后,希望趁自己还有精力,多创作几个潍坊古建筑砖雕精品,为传承潍坊历史文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