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石头的人很多,但爱石成“痴”的人不多,王小平算一个。一人,一石,一刻刀,安静得能听到水滴轻打地面的声音。一方小小天地,就是青州市红丝砚非遗传承人王小平的“与石对话空间”。红丝砚早在唐宋即负盛名,被誉为诸砚之首,承载了千余年的中国诗情与文化,这让王小平感到自豪,同时也多了一份历史使命感。“作为传承人,将红丝砚蕴含的文化内涵传承下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王小平说。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鲁萍
首次接触红丝砚便一见倾心
红丝砚的历史,史料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晋代。西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天下名砚四十有一,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唐宋以后,红丝砚更是备受文人墨客推崇。说到红丝砚,不得不提红丝石,红丝砚料石至南宋以后,便因源竭在市场上逐渐销声匿迹,规模化采石生产一度断代数百年。后来,人们在青州黑山之阴发现红丝石,青州红丝料石的出产才再次形成规模。
“从历史记载来看,红丝石总是在文化最繁盛的时期被发掘,我们有幸在这个时代能与它相遇。”提到红丝砚料石的“重新归来”,王小平难掩激动。
14年前第一次接触到红丝砚时,王小平感觉犹如“触电”,一见倾心,从那时就开始着迷,慢慢研究成为一名红丝砚文化的志愿者和传承者。
2016年,王小平模仿海派砚雕开山之祖陈端友的“九龟荷叶砚”制作了一方砚台。不同的是,他将原版中木质的砚盒改为龟壳,历时两年才完成。不久后,电视上的一则新闻引起他的关注,扬州出土的一方汉代漆砂木砚,造型精美异常,用龟壳作为装饰,周边的装饰物为玳瑁。王小平被汉代的制砚技艺深深折服,同时为与古人在构思上的“心有灵犀”感到震撼。
一句“石不能言最可人”,述尽了王小平对红丝石与红丝砚的热爱。拿到一块石头,王小平会在心里反复构思。“构思的过程就是与石头对话的过程。石虽不语,但每块石头都有自己的精神特质,与石对话,找到它最适合的样子,才算不辜负一方砚石。”王小平说。
为青州红丝砚文化新崛起尽力
在多年的制砚实践中,王小平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青州的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应用于创作。大到宇宙空间,小到花鸟鱼虫,都可成为制砚题材。
在青州红丝砚文化的创新推广方面,王小平也付出了不少努力。青州博物馆新馆开馆后,人流量持续在线,成为网红打卡地。为更好地宣传青州红丝砚,2024年2月,王小平将红丝砚“搬进”青州博物馆,展区“红丝春秋”位于博物馆一楼西北角,里面展示着他这些年收藏、设计的作品,各具特色,韵味悠长。
王小平还结合当下热点设计文创产品,他将出土于青州、现藏于山东博物馆的“网红显眼包”——“亚醜钺”融入红丝砚中。“我今年新设计了一款亚醜欢喜砚,将青铜器的元素融进砚台里面,美观实用又很有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算是一件比较成功的文创产品。”王小平说,这些运用传统元素以新的设计理念创作出来的文创产品深受年轻人喜爱,当前店内每月的销售额在2万元左右,销量最高的就是这类产品。
谈到梦想,王小平表示,他希望通过自己以及更多红丝砚文化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为青州红丝砚文化新崛起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