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7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6版:光影记录

捉山蝎

(2024年07月01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玉顺

  家乡所在的沂蒙山区,是山蝎分布比较多的地方。沂蒙山蝎的药用和滋补价值,比其它地方的山蝎更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年谷雨到夏至期间,我都会上山捉山蝎。因为山蝎“尾后针”含有蝎毒素,毒性猛烈,一不小心被蜇,会迅速肿胀,疼痛难忍,好几天才能缓解。因此,捉山蝎得有趁手的工具。
  通常是用菜刀将一根筷子从细头劈开三分之二,在靠粗头三分之一处,垫上一截木棒,用线绳把交叉处紧紧缠起来,做成一把简易的镊子,用于夹山蝎。同时,准备一个带盖的玻璃瓶,在其脖颈处,拴上结实的细麻绳,提溜起来,就成了装山蝎的容器。
  很多时候,捉山蝎是群体行动,几个小伙伴约着一起去。山蝎多栖息在向阳的山坡,藏在又大又光滑的石头下面。风和日丽的午后,是它们最活跃的时期。
  小伙伴们上山后,为避免集中在一处,互相拼抢,先大致划分几个区域,用抓阄方式确定各自的势力范围,然后才分散开,独立行动。
  发现山蝎后,不能夹它的头部或身子,不然,它那灵活的长尾巴会迅速勾过来,用毒针“自卫”,只能夹住它高翘的尾巴。这个过程,务必快速,因为山蝎很敏捷,爬行速度快,稍一疏忽,它就逃走了。被夹住尾巴的山蝎,前仰后合,来回摇晃,但只要不松手,无论怎么挣扎,它也难逃被装入玻璃瓶的命运。
  小伙们捉到了山蝎,总是兴高采烈,免不了相互炫耀,一会儿这边喊:“我捉到大母蝎了”;一会儿那边喊:“我发现一窝蝎子”,那些还没有收获的,不免有些着急,有些毛躁,更卖力地翻动石头,很快就大汗淋漓了。
  捉山蝎有一定的危险性,爬坡过坎,掀动石头,容易被荆棘划伤,或者被石块磕伤。但那时候的孩子皮实,流点血,揞上一把土,或者揉几片萋萋菜叶子涂抹上,很快就好。
  最瘆人、最害怕的是遭遇花花绿绿的蛇,但山蝎往往和蛇相处。有一次,我掀起一块大石头,恰有一条大蛇盘在下面,昂头吐着信子,我吓得大喊一声,跑得远远地。
  捉山蝎要跑很远的路,耗费很多体力,很累很辛苦,但往往半天,就能捉到二三十只。捉回来的山蝎,积攒多了,卖到供销社的收购站,成块的钱交给父母,补贴家用,毛票子归自己,买文具和小人书,有时候,也买根冰棍犒劳自己。
  我离开家乡四十年了,再没有捉过山蝎。但我经常想起当年的情景,留恋那种亲近大自然的纯粹快乐,怀念那种收获后的欣慰幸福,一股浓烈的乡愁弥漫在心间,久久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