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7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6版:光影记录

描绘百态 上半年国产剧佳作频现

(2024年07月01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6月28日晚,第2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评选揭晓。本届白玉兰奖的国产剧评选,荟萃了2023年第二季度至2024年第一季度播出的优秀剧目。回望2024年上半年电视剧创作,极为突出的亮点是现实题材剧在荧屏热映。创作者更加注重从经典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注入时代精神,展现缤纷气象。
  紧扣生活
   现实题材剧亮点突出

  今年上半年播出的现实题材剧,都有极为突出的亮点。
  一是展现时代的风云变化,反映人间冷暖与生活的多样化。《繁花》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同名获奖小说,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上海的社会变迁。繁华的南京路、雨后的石库门、努力追寻理想的男男女女,在导演王家卫精雕细琢的影像中绽放出别样风采。《南来北往》表现新老两代铁路干警并肩作战,守护乘客生命和财产安全,描绘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百态。
  二是更注重穿透生活的表象,既不回避矛盾,敢于触达问题根本症结,又用温暖的笔触传递普通人面对困难的积极乐观态度,体现人文关怀。《烟火人家》中,不同年龄段女性面对婚恋和家庭生活中的问题与困惑彼此支撑、共同成长。《玫瑰的故事》塑造了黄亦玫、苏更生、姜雪琼等独立自主的当代女性形象,编织出一部精彩的女性成长史。《谢谢你温暖我》用“渐冻症”患者案例展开对生命意义与人性光辉的温情探讨。这些作品紧扣现实生活,既有笑点又有泪点,引发观众共鸣。
  多维创新
  创作者注重开掘新题材

  今年上半年,创新成为贯穿国产剧集创作的一大关键词,创作者们更加注重开掘新题材,使国产剧集呈现出丰富多元、百花竞艳的景象。
  一是剧集创作注重题材创新,或表现以往较少展现的历史侧面,或表现时代发展中的新行业、新领域,填补相关创作空白。《问苍茫》以青年毛泽东的视角,深入展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的历史。军旅剧《海天雄鹰》通过荧屏,揭秘航母舰载机试飞员的训练和生活日常。
  二是行业剧更注重专业知识普及、艺术表达、类型融合的平衡。金融剧《城中之城》表现了多项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金融服务,直面转型中的中国金融体制。医疗剧《手术直播间》讲述不同科室的医生携手面对罕见病、进行高难度手术以及处理一系列突发状况的故事。整体看来,当下的行业剧正逐渐回归到行业和职场,进行更深入的开掘。
  三是古装剧创作的正剧化倾向更加明显,作品更多地融入当下视角,颇具现代性。《庆余年》第二季中,男主角范闲化身为正义的使者,体察民间疾苦,智勇双全。《天行健》多条线索并行,反映了晚清时期热血青年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奋斗精神。《与凤行》以烟火日常感和喜剧氛围破局同类题材,深化了对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描绘,展现了更为复杂的人物关系。
  提质升级
  “台网融合”趋势更加明显

  近年来,“台网融合”趋势更加明显,行业创作理念与观众审美水准进一步提升。2024年上半年,网剧创作更加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现实题材网剧创作达到新高度。
  《我的阿勒泰》改编自同名散文集,入围第7届戛纳国际电视剧节最佳长剧集竞赛单元,作品不依靠强情节、快节奏、多反转的戏剧元素,而是将意涵隽永的文学作品转化成富有诗意的影像语言,展现了多民族人民守望相助的感人情景。作品在海外多个国家主流电视频道播出,被认为是拓展民族影视创作的样本。
  悬疑剧也在影像、叙事上有所创新。《新生》通过不同角色的多重视角叙事,增强了故事、人物的复杂度,在影像、场面调度、剪辑上具有电影感。《看不见影子的少年》不过度追求推理破案的复杂化,而是引导观众更好地感受人性的幽微嬗变。
  古装网剧与喜剧、综艺、漫画等类型融合趋势加强。如《大王别慌张》源自综艺与剧集的IP联动,巧妙地将现实百态与《西游记》的元素相融合,剧中折射的职场百态让中青年观众产生共鸣,也让市场看到了喜剧的潜力和新机遇。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