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2版:生活周刊

16版:光影记录

来吧 说说你的童年往事

(2024年05月31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沁 陆菁菁

  建英(64岁 寒亭区)
因为贪玩小时候没少挨揍

  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我们,哪有所谓的童年啊。一家四五个孩子,年长的要帮父母干农活、照看弟弟妹妹。年幼时最开心的时刻,就是跟小伙伴们一起跳皮筋、扔沙包,玩累了回家灌一舀子井水,满身惬意与通透。有一回吃饭了发现妹妹不见了,才想起来自己玩回来,把妹妹落在外面了。因为贪玩,小时候没少挨揍,现在想想挺有意思的,这应该是专属我们那代人的童年体验吧。跟小伙伴在地里烧地瓜吃,那口香甜软糯至今难忘。那时父亲外出打工,月余回来一次,带回的糖块给每个孩子分一块,我总要分4瓣吃,那可是天底下最甜蜜的味道。这些童年的瞬间仿佛就在眼前,一晃竟过了半个世纪。

  大东(47岁 诸城市)
童年的麦香让人难忘

  “麦子熟了,咱们周末回奶奶家!”前几天我兴奋地跟小儿子说。虽然他没啥反应,我却异常期待。提起麦子,不禁让我回忆起十几岁那会儿。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童年基本都是在田间地头度过的。每到端午节前后,家里的大人都要到田里收割麦子,我跟几个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便躲在树荫下玩耍。我们在地上画好棋盘,再捡几个小石子,下几局五子棋。或者玩弹珠、传阅小人书。玩累了就拔几根麦穗,放在手心搓捻,轻轻吹掉麦皮,露出香甜的麦粒,一口吃进嘴里,那是粮食最本真的香甜,更是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成年后,每次回父母家,我都会去麦田旁待一会儿,看看农民劳作,听听鸟叫和虫鸣,心里就会踏实很多。

   新灰尘精灵(35岁 寿光市)
麦收时节当大人的小帮手

  望着车窗外翻涌的麦浪,仿佛回到了三十年前。农村长大的潍坊“80后”应该都见过用镰刀割麦子的场景吧。
  小时候,我没少跟着姥姥、姥爷去割麦子。姥爷动作利落、速度飞快地在前面割,我也手握镰刀有样学样,割满腰粗的一捆就拿一根草绳扎起来。就这样割呀割,地排车很快便装满了。回去的路上,姥姥、姥爷不舍得让我走路,便让我坐到麦垛上,说是压车。
  时隔多年,绿色小脱粒机的突突声以及夹杂的欢声笑语仿佛仍在我耳边回荡。麦收时节,邻里相互帮忙,孩子们也穿梭在场院里做着力所能及的活。那时智能手机并未普及,在看场的蚊帐里,纳凉的席子上,长辈给孩子们讲着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
  2000年后我开始读初中、高中、大学,生活环境也从村里换到镇上、市区、外省,离家越来越远……又到麦收时节,大型农机作业代替了原来的人力劳作。时光带走了我的童年,也带走了一些亲爱的人和事。明月依旧是那轮明月,却再难拥有曾经的美好。

  小赵(35岁 坊子区)
童年生活充实且美好

  作为最年轻的“80后”,今年也已35岁了。在那段没有网络和WIFI的岁月里,我度过了充实且快乐的童年。跳皮筋是那个年代女孩的最爱,那富有弹性的皮筋在孩子们的脚下变幻出各种花样,大家边跳边唱,欢笑声仿佛能穿透岁月。小霸王游戏机最受追捧,超级玛丽、魂斗罗等游戏让我们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通关后不禁兴奋不已。玻璃弹珠是男孩的最爱,他们蹲在地上,全神贯注地瞄准、发射,赢取一颗颗漂亮的弹珠,这是“80后”“90后”独有的童年竞技乐趣。干脆面的美味我至今难忘,为了收集里面的卡片,记不清吃了多少包。看动画片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娱乐方式,《葫芦兄弟》《舒克和贝塔》陪伴我们度过了许多个美好的傍晚。这些关键词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童年记忆的大门,让那些美好而纯真的时光再次鲜活起来,成为我们永远的怀念。

  寒江独钓(34岁 奎文区)
跟爷爷放鹅是童年乐事

  今年“五一”小长假,我带儿子回了趟老家。5岁的他一头扎进大自然里,跟泥巴、树枝玩了个爽翻天。从他开心的小脸上,我看到了自己童年的模样。
  我的老家在淄博一座小山村,那里有广袤的田野、青翠的山丘和清澈的溪流。那时父母在县城打工,我跟着爷爷奶奶一同生活。每天早晨我都会被爷爷的咳嗽声唤醒,他总是在天微亮的时候起床,然后端着鹅食走到后院,开始一天的工作。
  爷爷是村里有名的养鹅户,鹅群是他的骄傲,也是我们生活开支的依赖。我常常跟着他一起去山上放鹅,鹅群在爷爷的呼唤下,从山坡上走到溪边觅食。那时候我最喜欢的事情是躺在山坡上,远远地看着爷爷和鹅群。
  爷爷看鹅群的眼神满满的宠溺,鹅群每当听到爷爷的声音就会振翅欢叫……这些记忆就像一条深深的河流,流淌在我心中。
 现在的我虽然在城市中拥有了想要的一切,但十分怀念那些简单又美好的日子。每当感到孤独和迷茫时,我就想想童年的生活,那些和爷爷在一起生活的快乐时光,还有上山放鹅的日子。这些童年时光不会再回来,但幸福的是,爷爷还在,亲情也在。

  云悠悠(32岁 昌乐县)
奶奶教会我缝制衣服

  又是一年“六一”,我亲手给两个女儿做了轧花的蓬蓬裙和舒服凉爽的绵绸家居服。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兴奋地在镜子前转了一圈又一圈。女儿说,我做的蓬蓬裙一点都不亚于同学买来的。
  哈哈,谢谢女儿的认可。对于妈妈来说,能为孩子亲手缝制衣服是一种幸福。而这种幸福的根源,来自我童年时与奶奶共度的那些日子。奶奶是村里有名的裁缝,我常看她坐在缝纫机前缝制衣服。那时,我总是好奇地问:“怎样才能做出好看的衣服?”奶奶笑着回道:“只要有心,你也可以。”
  就这样,六岁的我拿起针、线,跟着奶奶学裁缝。刚开始的时候,我经常扎到手,线也总是打结。奶奶便耐心地指导我、鼓励我。在奶奶的耐心教导下,我慢慢地进步,此后多年都没丢下剪刀,剪裁制作日常穿的衣服都不在话下。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人不再缝制衣服,而是去商场买衣服。但缝纫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情感寄托。一针一线里都藏着我对奶奶的思念,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