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6版:光影记录

婚恋交友平台不能只想着做“爱情买卖”

(2024年05月1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评论员 孙瑞荣
  当下,针对青年“脱单难”的痛点,越来越多网络婚恋交友平台推出各式婚配服务。但一些平台利用消费者急于“脱单”的心理,挖坑设套,诱导年轻人花钱购买昂贵的会员服务,却在服务中暴露出会员信息审核不严、实际服务与承诺不符、格式合同显失公平等诸多问题。  (据《中国青年报》)
  随着网络婚恋交友兴起,婚恋交友平台问题频发。据媒体报道,2021年12月,陕西一女子刷信用卡在某婚恋交友平台购买了8万元相亲服务,疑遇“婚托”,相亲接连失败;2022年10月,广东一女子花费6.88万元购买某婚恋交友平台“婚保”服务,平台承诺一年内保证结婚,但一年后女子仍未结婚,平台拒绝退款……
  从平台性质来说,婚恋交友平台极易滋生“杀猪盘”——用户是奔着婚恋交友去的,这种心理预设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用户花费不菲,充值买会员等,本以为能遇到合适的人,结果钱打了水漂。
  一些平台因注册审核不严的问题,平台充斥着大量虚假账号。从曝光的各类交友软件来看,不少职业聊天员以骗取礼物为目标,而所谓交友只不过是一个噱头。在“交往”过程中,双方关系每往前“发展”一步都需刷礼物,甚至文字聊天是根据时长收费。
  事实上,起初一些互联网婚恋公司还像传统婚介机构一样,做的是纯粹红娘的事,可逐渐发现这种模式来钱太慢,甚至不怎么赚钱,就开始铤而走险,衍生出各种营销套路,离诈骗越来越近。令人遗憾的是,今天所谓的“婚托”“酒托”“饭托”层出不穷,已成为了诈骗分子惯用的伎俩。在黑猫投诉平台,针对各类婚恋交友平台的投诉多达数万条,涉及诱导消费、虚假信息、拒绝退款、不平等条款等内容。
  互联网婚恋市场是技术革新下的产物,要想健康长远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严格执法。另一方面,网络用户要提升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婚恋交友平台中要提高警惕,小心持续要钱要礼物的“相亲者”,如遭到权益损害,要第一时间寻求法律帮助。
  此外,要提升婚恋交友平台的准入门槛,有关部门要严格审批手续,对可能存在乱象风险的平台,要禁止其上线经营。同时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于有过相关违法行为的经营者,勒令其所经营的平台下线,严重者列入“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