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运动吧

16版:光影记录

向阳而生

(2024年04月18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家琦
  翻开《我与地坛》,我以为会是史铁生对命运不公的控诉,但细细品之,却是他面对苦难的乐观心态和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母亲的思念。命运从未偏袒过他,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却双腿残疾,在北海公园的菊花盛开之际却无缘与母亲一同欣赏……这些都成为史铁生心中的道道疤痕,但他没有放弃,向阳而生。在地坛,他孤独而又灿烂地走出那段最艰难的日子,一切既是结束,一切又是新的开始。
  书中最激励我的句子是“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当我们深陷低谷之中,总觉得万念俱灰,但忘了,此时只要敢迈步,不论往哪走都是进步。我们在失意时应当记得,既是夕阳在缓缓落下,也是旭日在另一方冉冉升起。
  最初,史铁生观察与反思个人的遭遇,渐渐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实真相。这是他在地坛里面静坐思考出来的,“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自那之后,他几乎每天都要去地坛,摇着轮椅走过园内的每一处角落,在四季中思考着生命的难题。
  置身于“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人或许就慢慢具备了物我合一的从容,令史铁生悟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出生已成事实,死亡又是必然,既然无法决定开始,又何必着急结束,我们应保持一颗平常心,放心地、大胆地去活,用一生的时间去解惑,寻求怎么活的答案。
  对于母亲的描写,史铁生在淡如水的言语中透露着对母亲的思念。当我看到这句“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到一点儿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这句话既是史铁生对母亲逝世潜意识里的愧疚,也是对自己内心惭愧的一丝宽慰。母亲是他在那些阴暗潮湿的日子里唯一的慰藉,是被万千苦难压倒之时从缝隙中投进来的光。母亲处处维护着儿子的自尊,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都忌惮在儿子面前提“走”“踩”“跑”这样的字眼。母亲总是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在儿子终于答应她去北海看花时,她欣喜若狂,但生命也走向了终点。
  书中史铁生反复提到母亲也是一个爱文学的人,并且支持他写小说,只是可惜,她终没能看到自己儿子出版的小说。母亲过世后,史铁生没有自我放弃,而是积极乐观面对生活,扶轮问路,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一条路,在好友的陪伴帮助下走南闯北,尽情享受心魂之旅。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与人言者无二三,我们要向史铁生学习,不抱怨命运的不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寻找人生的意义,向阳而生,关爱家人,希望大家能尽情地体味生活百态,乐享人生,即使渺小如尘雾之微也能活出真实,活出生命本应具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