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运动吧

16版:光影记录

人生行至不惑之年
阮经天有太多思考

(2024年04月18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由黄精甫执导、阮经天主演的电影《周处除三害》正在热映,截至发稿前,票房已突破6.6亿元。片中,阮经天将暴戾张狂但又不失道义的悍匪角色演绎得相当到位。不少观众认为,这是他继电影《艋舺》后又一次演技爆发,该片也成为他沉寂多年后再次证明自己的作品。如今42岁的阮经天不再稚嫩,对表演、对角色、对自己,都有了太多思考。

  与角色共情
  他走进陈桂林的人生

  电影《周处除三害》中,阮经天饰演性格暴戾的悍匪陈桂林,得知自己患癌时日无多后,本想去自首,却发现在警局的通缉榜上自己仅名列第三,抱着“让所有人都知道陈桂林是谁”的想法,他决定在死前先除掉排在前面的两个通缉犯。
  影片引用了《世说新语》中“周处除三害”的警示故事,并融入了“贪嗔痴”“罪与罚”及社会热点议题。但在阮经天看来,陈桂林是一个“很辛苦很辛苦”的角色。很多时候,甚至极度压抑到让他无法承受。电影里,陈桂林和全世界为敌,他想证明自己,想得到大家的尊重;电影外,阮经天也会带着愤怒和不平复盘审视自己的过往,再求得认可。带着这种角色共情,他走进了陈桂林的人生。
  让阮经天选择《周处除三害》中最难演的一场戏,他说是在新心灵舍中遇到陈以文饰演的尊者,那是陈桂林人生困惑、迷茫至极的时刻,他痛苦、无助,所有的信念和自我认知都被彻底敲碎。那种压抑感至今让他历历在目,甚至比拳拳到肉的动作戏更让人心有余悸。
   这些年,阮经天饰演过的每个角色都长在了他身上,这让他越来越明白真正的表演无需刻意设计,演员本人,就是最好的设计:“没有一个人是完全一样的,以前演戏的时候会觉得,我这样做会不会太普通、会不会不对,要不要再加一个设计。但事实是,当你忠于自己所饰演的角色时,就是最好的设计,因为没有人跟你一模一样。演员要尽力地把自己放进去。”
  早早跌入谷底
  才有大把时间感受挫折

  2008年,因主演偶像剧《命中注定我爱你》一炮走红后,阮经天又凭借电影《艋舺》成了最年轻的金马奖最佳男主角,这份殊荣让他背负了沉重的压力。敏感、焦虑、紧张,逐渐形成一种投入却不自信的工作状态,随时需要周围人的认可。
  再后来,阮经天拍了侯孝贤、徐克、管虎导演的作品,与不同的班底合作。但同时,他再也不能以新人自居,毕竟他是不能在片场犯错的“最佳男主角”。但这一切并未尽如人意,由其主演的电影《血滴子》票房口碑双输,尝试的古装剧集反响不佳,甚至还在片场听到别人一句“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哈”的嘲讽。
  阮经天从不否认自己的幸运,但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真正的幸运不是收获的人气和荣誉,而是早早就跌入谷底的迷茫与困惑:“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大家,我确实是个运气非常好的人。我的经历让人生的一切进程都加了速。用老话说,就是极盛转极衰:25岁主演《命中注定我爱你》,28岁拿到最佳男主角,接下来就一路滑铁卢,无论我做什么尝试,付出多少努力都得不到认可。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愤愤不平的,把自己困住了。但我为什么会说自己很幸运,因为上天让这些考验提早到来。”
  曾有人问他:“当初这个奖(金马奖)是不是给得太早了,才让你这么痛苦。”阮经天很认真地回答:“不会。早拿到,我才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感受挫败的滋味,好好审视自己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最后,有机会回来时我依然不老。”
  在变与不变之间
  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观众对阮经天的初印象,多来自2008年的偶像剧《命中注定我爱你》中的“霸道总裁”纪存希,坊间曾流传着“谁的青春里没有纪存希”的说法。次年,阮经天和杨谨华合作《败犬女王》,再度奠定了他“台剧一哥”的位置。他承认,早期出演偶像剧的经历,确实改变了他的演艺人生。但也因此,“纪存希”这个标签始终绑在他身上。
  “有段时间我很抗拒,那阵子我尝试了很多角色……但观众似乎只记得纪存希,对我的表演认知依旧停留在25岁时的模样。”直到这些年,阮经天才意识到,“要不是《命中注定我爱你》,我大概早就离开这个行业了”。
  比起不断改变,阮经天反而认为一成不变才是最难的,人的年纪、生活阅历都在不断增加,被每一件事不断打磨改变着。若是现在去演《命中注定我爱你》,他说自己怎么也演不出以前的感觉了。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是他多年来的追求。
  人生走过四十年,阮经天也有了很多思考。“40岁以前的我,的确会为了某些事情常常感到愤怒,急于想要证明自己,反驳别人贴上的标签;40岁以后,尤其经历了亲人的离开,让我更接受自己是什么样子,也才清楚了那句老话——你的价值从来不以别人的认定而被认定,你的价值永远是你了解自己是谁。”这几年发生的事情,让他相信此时此刻永远是最美好的,“过去的事,无论是好是坏,都是过去的,没有办法再体验一次。人是很奇妙的,我们很少记得美好,大多记得的都是伤痛。不要迷恋过往,也要学会别把自己困在笼子里。如果这件事让你重复成千上万次,依然愿意做,那就不计回报去做好它”。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