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版:公益广告

11版:生活周刊

13版:生活周刊

16版:光影记录

谢谢您 未见面的编辑老师

(2024年01月26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订阅《潍坊晚报》那天起,我就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所在的单位是偏远的农村小学,报纸投递不那么及时,有时候一周两次,大多数时候每周一次。每次收到报纸,许多新闻就变成了旧闻,但没有冲淡我和晚报的感情,反而加重了对报纸的期盼。
  报纸的新闻虽然有保质期,但我喜欢的副刊保质期长,所以早送晚送对我来说无所谓,攒在一起读更过瘾。读得多了就想写,希望自己的文章也能发表,可是又害怕写得不好被编辑老师笑话。纠结了好一段时间,我终于鼓起勇气向晚报副刊邮箱里发了一篇小文——《长木匠短铁匠》,没想到被采用了。那是2015年6月,我拿着登着自己文章的报纸,高兴的心情难以言表。
  截至目前,我写的《闲话喝茶》《三脚狗》《罚跑》《这两座山合体了》《两代不同的姐姐》等数十篇小文相继在晚报副刊上发表,我也因此成了单位的“小文人”。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自己的努力,更与那些未见面的编辑老师的指导分不开。
  台可老师是我最先接触的编辑老师,她为了方便指导我修改文章,主动加我微信,并把我拉进“晚报副刊作者群”,让我有幸结识了众多老师。记得我写《罚跑》那篇短文时,台老师从文章结构、句子长短到标点符号等细节都提出了修改意见,才使《罚跑》这个“丑媳妇见了公婆”。
  结识常元慧老师,是在2020年。我写了一篇小文《还想吃碗热干面》,追忆自己在武汉的时光。常老师在编辑该文时,说题材不错,但结尾没有力量。我按照建议修改后,再次发给常老师。常老师连一个句子的顺序都不放过,连续修改。我感到很不好意思,甚至想放弃。但常老师不厌其烦,几经修改,最终拙文登上报纸。
  还有蒲国华老师、鲍涛老师、石风华老师都对我的习作提出过建议,进行过指导,为我的拙文付出了心血。是他们让我鼓起继续写作的勇气,是他们画龙点睛的妙笔,为我的文章增添色彩。
  谢谢您,未见面的老师,我们虽未见面,但我已经把您当做知己;谢谢您,我钟爱的《潍坊晚报》,给了我展示自己的平台。我会一如既往地做《潍坊晚报》的忠诚粉丝。
                张泽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