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论语》之感悟
我有一位高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主任,也是乡村儒学发起人之一。他挚爱儒学思想,专注探索研究实践,著作颇丰,其编著的《<论语>读本》让我爱不释手,每每读之都为之心动,收益颇丰,他就是赵法生博士。
他邀请我参加了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尼山圣源书院主办的第八届尼山乡村(社区)儒学志愿讲师公益培训班。在培训班上,多位儒学专家的理论讲座和乡村儒学实践者的动人事迹,让我对传承弘扬儒学,尤其是大力推行乡村儒学教育和实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加深了对研读儒学经典并弘扬实践儒家思想的感情。特别是聆听了赵法生的《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讲座,我对至圣先师孔子及其经典著作《论语》有了正确全面的认知,从而激发了尊崇至圣先师、学习践行《论语》的感情和信心。
孔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至圣先师,如唐朝吴道子《先师孔子行教像》所题:“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先提出并积极实施的平等教育思想。他通过办私学,使文化教育由贵族教育走向民众教育,一定程度上推倒了文化隔离之墙,使文化教育逐步为民众享用,提高了民众的认知水平。他那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教导人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他强调从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
孔子及其众贤所著的《论语》,能以数语抵人千百言,如太和元气,如化工肖物,各无遁形。
《论语》中包含着中国人做人的常道,它在影响和指导着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以修身为本,去实现理想的目标。儒家思想包含的“内圣外王”之道,将德行修养和行政处世结合在一起,而以修身为本,达到修己以安人。
面对21世纪以来,世界整体格局中的各种大变革和大挑战,我们更要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在与世界文化的彼此交流撞击融合发展中,确立自己强大、繁荣、坚定、牢固的地位,正确传承实践儒学思想,汲取孔子与先贤的智慧,探索出中华文明健康发展之路也是一大要务。
唱《论语》歌之我思
学习中,我们每天都放声欢唱《论语》歌,每次我都为之欢欣、陶醉。来自《论语》的优美歌词和优扬旋律,使我受到了舒适温润的精神洗礼和感情释放,增强了学习生活的信心力量,也拓宽了学习视野、改善了学习方法。如歌词“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亦君子乎。德不孤必有邻,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样经典的语句,让我更加感到:抱着迫切的求知欲,力戒骄躁,平实柔和,养成谦虚包容的性格和勤奋学习的习惯;发现新问题,求教好老师,坚持不懈地学习探索,踏踏实实去践行,不断地总结提高,就可以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学识且又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的人。
在修身做人方面,要做道德高尚、胸怀宽广、坦荡乐观向上的君子,防止坠入负面情绪、充斥灰色苦闷的小算计中。面对艰苦的环境和物质贫乏的生活,要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努力奋斗。在尊贵的地位和优裕的环境面前,要遵守规则、信守礼仪,严于律己,坚定正确的志向,以美好的言行去为社会发展努力奋斗。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告诉我们要广博地学习新知识,不断拓展新领域,坚定正确的志向和目标。面对时代的发展变化,要做深入地了解和探索,认清事物的本质以及诸方面的关系,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孔子倡导的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是结构完整的理想信念、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指南,足以指导我们在当下以更好的策略攻关破难,开拓前进。
让我们尊重儒家思想和先贤的经典著述,带着敬慕之心热爱之情,努力学习践行弘扬优秀的儒学思想,为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觉自信自立,促进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