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霜国
因为喜欢独处,也就常常孤独,就有了许多稀奇古怪的想法,这种孤独与多思便令我十分喜欢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读完这首小令后,眼前呈现出的画面就是孤独、凄凉。《天净沙·秋思》中的前三句,排列了九个名词。这些名词,描绘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掉光了叶子的老树,被几根干巴巴的枯藤缠绕着,在秋风中瑟瑟发抖,不知是藤缠树还是树缠藤;黄昏中,一只老鸦呱呱叫着落在枯树上,没有一丝活气;更有那远处即将落下的夕阳下,一匹瘦马在崎岖不平的古道上跋涉,它瘦骨嶙峋、举步维艰。这是一种怎样的凄凉和孤独。
马致远是元代大都人,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人。在北京西门头沟区王平镇西落坡村内,有一元代古宅,村民们世代相传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
我选择了下午到访马致远故居。从距离村子最近的地方下车依然走了五六里路,终于在夕阳西下时找到西落坡村。村子在一处缓缓的山脚下,七拐八拐远远就看到了马致远故居。
马致远的生平资料不多。但就我看到的这一处不小的四合院来说,其出身应该算是富裕人家。令我吃惊的是门前的小桥流水。按说,北方的有钱人更喜欢高门大户,大门两边拴马桩、抱鼓石,排排场场、威风凛凛。而马致远家却偏偏建了一处耳朵大小的小桥,这小桥除了观赏并无实际使用价值。这只能说明马家崇尚读书,爱好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是书香人家的情调。
西落坡村地处京西要道,古道两旁是老百姓沿街建成的房子。此地草木旺盛、泉水涌流,山上山下处处灌木丛生,枯藤老树触目皆是,老藤缠树自然不足为怪了。
当晚宿在马致远后人开的农家乐中,马家在此地是第一大姓。晚饭时,我敲开了主人家的房门。沙发里窝着一位中年男子,看我拿了啤酒,他说天寒,不如喝点白酒,遂默默地为我倒了一杯自家酿的高度酒后,又“葛优躺”在沙发里不做声,样子实在像其祖上——凄冷、孤独,正在秋思的样子。
第二天早起早行。出门不远就是“京西古道”的石碑。沿指示牌,很快就步入崎岖不平的山道。远处丘陵群山连绵起伏,山间里蜿蜒起伏着古道。寒风顺着山间挤进来,令人瑟瑟发抖,加快脚步很快进入纯青石路段,就看到了著名的“蹄窝”。
这么深的蹄窝实在令人震惊。如果是现在,有马匹走在上面,每一匹马都会沿着前马的步子,将蹄子稳稳地落进窝里,因为落在窝外会打滑。
可以想象,在深秋的某一个傍晚,马致远牵着那匹陪伴他的瘦马离开家乡,他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下驻足了一会,有晚来归宿的老鸦在叫。他留恋地回头看看,自家的小桥流水默默地为他送行。他叹了口气,望向远方:古道上,络绎不绝的马队在缓缓地攀爬,耳边传来“叮叮咚咚”马脖子上的铃铛声。马致远也牵着他的瘦马踏上古道,在瑟瑟秋风中,奔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