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网站1月2日发布公告称,8名高校学生拟跨省转学。其中,清华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一名学生拟转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消息引发公众关注,“清华一本科生转学至双非院校”随即登上热搜。此次公示还涉及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多所高校。有网友将这类现象称为“逆向转学”。大学也能转学?高校学生为何要跨省转学?“逆向转学”又为何引发关注?
转学有严格限制,不得由低学历层次转为高学历层次
在北京市教委的公示中,标注了8名学生的考生号、姓名、转出学校、原专业、录取分数、批次,及转入学校名称、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等。以一位公示学生的情况举例:其申请从华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转入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前者的录取分数为638分,而申请转入的北科大相关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为633分;分差比较大的一位同学,从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实验班)申请转入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建筑系,前者录取分数比转入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高出159分;另外,一名学生申请从清华大学转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于2023年11月在学校官网上公示了该名学生的转学情况。
记者联系了公示里提到的多所院校,有学校表示,一些学生因为身体原因需要转学,也不排除学生对环境及专业的再选择。一位不便透露姓名的老师介绍,学生如果想要“跨省转学”,需自己向转出及转入学校两方提出申请。“要有原因,要申请,自己跟学校交流、联系,向每个省的教育厅申请。北京要报北京市教委,双方一个愿意放、一个愿意接收。录取只能高分转到低分,低分转入高分不行。”这位老师说。
记者查询发现,此前已经有过高校学生“跨省转校”。2023年7月,北京市就曾公示过9名大学生申请转校的情况。在可查公开报道中,北京市教委曾对此回应,学生一般应当在被录取学校完成学业,不鼓励跨省转校。但本专科学生因患病或者有特殊困难、特别需要,可以申请转学。
“经所在学校和拟转入学校同意,由转入学校负责审核转学条件及相关证明,认为符合本校培养要求,且学校有培养能力的,经学校校长办公会或者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对于研究生来说,转学还应当经拟转入专业导师同意。”一位高校教师表示,在学生提出申请后,学校方面还需要进行细致的审核工作。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对照教育部对于高校学生跨省转学的规定,北京公示的8名学生转学是符合要求的。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学生一般应当在被录取学校完成学业。因患病或者有特殊困难、特别需要,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或者不适应本校学习要求的,可以申请转学。
《规定》明确,转学需经所在学校和拟转入学校同意,由转入学校负责审核转学条件及相关证明,认为符合条件的经学校校长办公会或者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可以转入。跨省转学的,由转出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商转入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转学条件确认后办理转学手续。
《规定》对转学也作了严格限制,有“入学未满一学期或者毕业前一年的;高考成绩低于拟转入学校相关专业同一生源地相应年份录取成绩的;由低学历层次转为高学历层次的;以定向就业招生录取的;研究生拟转入学校、专业的录取控制标准高于其所在学校、专业的;无正当转学理由的”6种情形之一的,不得转学。
专家称不能以“学历情结”堵死转学选择
对于一些观点认为,由“高分转向低分专业”是“逆向转学”,多位教育专家并不认同。
熊丙奇认为,首先需要明确,我国并不鼓励大学生转学,而是希望学生在被录取的学校坚持完成学业,设置转学门槛在情理之中。其次,我国高考录取实行的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招生制度,每所学校不同的专业都有相应的录取分数线,如果允许从录取分数低的院校、专业转到录取分数高的院校、专业,可能会滋生新的不公平问题。作为现行高考制度补充的大学转学制度,高校学生转学还需要坚持“分数公平”这一底线。
“由于转学的诸多限制,愿意申请转学的学生并不多。这也折射出当前学生存在的‘学历情结’。”熊丙奇说,对于已经不适应学校教学要求的学生,应理性认识自我,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和专业,不能以学历情结堵死自己的转学选择,“社会舆论也不能就把这样转学的学生视为学业失败者,而应该将其作为学生进行自主规划的积极选择”。
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阙明坤表示,给予学生合乎情理的选择权利,同样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多样性、选择性,要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在中国这么庞大的一个高等教育群体中,个体差异非常大,只要符合规定,我们应该予以合理的保障。要看其程序是否合乎规定,例如,是否有过公示,如果符合要求,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阙明坤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高等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个人的成长与评价有多种维度和阶段,社会应尊重从个体需求出发的选择。他说:“‘逆向’这个方向是怎么确定——从学校角度确定,还是从个体学生角度确定?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他选择一个适合他的方向,就不是逆向,就是正向。我们在教育管理体制上、学籍管理上,应该放开更宽的路径,这是我们培养杰出人才,可以做的非常重要的工作。”
本报综合央广网、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