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6版:光影记录

为烈士照亮“回家”路

(2024年01月08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昌邑市饮马烈士陵园长眠着700多位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他们多数没有留下姓名、籍贯,却给我们留下了最珍贵的红色记忆。为了早一天让革命先烈与家乡亲人重新“相聚”,昌邑市义工联合会启动“为烈士寻家”大型公益活动,照亮烈士“回家”路,十年来已成功为58位烈士找到亲人。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燕
爱心档案
先后为58位烈士找到亲人

  1946年-1947年,在昌邑南部的岞山、丈岭、塔尔堡等发生过十几场战斗,700多位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战争结束后,昌邑市饮马烈士陵园建成,用于安葬烈士英魂。
  长眠在此的烈士大多来自胶东半岛,其中有名有姓的仅59位。2014年4月3日,昌邑市义工联合会在全省启动“为烈士寻家”大型公益活动。义工们与守陵的杨智忠老人一起整理资料,走访知情人,联系各地相关单位部门、公益组织和新闻媒体,“为烈士寻家”工作顺利展开。
  截至目前,昌邑市义工联合会携手各地相关单位部门、公益组织和新闻媒体,已成功为58位烈士找到亲人。
  “我们会将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只要有一点线索,我们就不会放弃,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烈士‘回家’。”昌邑市义工联合会党委书记、主席郝光说。
  “为烈士寻家”活动荣获第二届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山东省“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等荣誉称号。
  
  暖心故事
  时隔75年,带亲人“回家”

  每一次寻亲,都是一次圆梦,更是一次对心灵的洗礼。
  山东招远籍烈士邵遵荣,1946年在岞山一场战斗中牺牲。他的哥哥邵遵爵也是烈士,1945年牺牲后,他们的父亲邵兴福又把他送去参军,父子失去联系。老父亲一直寻找儿子的下落,可始终没有音信,直到去世前,嘴里还念叨着儿子邵遵荣的名字。他们家“一门双烈士”,为了安慰老人,村里给烈士立了碑。
  2021年清明节前夕,昌邑市义工联合会和招远义警协会共同努力,终于为邵遵荣烈士找到亲人。当年4月1日,邵遵荣的后人、78岁的邵志道老人来到昌邑市饮马烈士陵园祭拜爷爷。邵志道老人及后人跪在墓碑前,所有的思念都化作泪水,他用双手抚摸着墓碑上鲜红的名字,感慨地说:“爷爷,我们终于找到您了,整整75年了,今天我们终于‘团聚’了。”邵志道老人带来了老家特产祭奠爷爷,并在烈士墓周围撒下家乡的泥土。临行前,邵志道老人捧走爷爷的墓土,带亲人“回家”。
城市温度
帮寻亲 慰忠魂

□本报评论员 孙瑞荣
  早一天让革命先烈与家乡亲人“相聚”,既是对英雄的致敬和缅怀,也是对烈属的帮助和慰藉。十年来,昌邑市义工联合会的义工们坚持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为烈士寻家,让更多的烈士早日“回家”。
  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曾经,他们前赴后继、以身报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今天,爱心人士以尊崇之心为烈士寻家,早一天让先烈与家乡亲人重新亲情相连,血脉相传,无疑就是在用最基础、最朴素的方式,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让烈士有名、为烈士寻家,寻找到的不仅是一个个名字,更是动人心魄的记忆。愿“为烈士寻家”活动成为更多感召的开端,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去保护英雄、致敬英雄,让烈士早日与家人“团聚”,以告慰他们的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