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饮马烈士陵园里长眠着720位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23年来,退役军人杨智忠默默守护着这里,将烈士们的“家”收拾得干干净净、管理得井井有条。此外,他还尽力整理烈士的档案和信息,自费遍访大江南北多处战役遗址,为陵园里56位烈士找到了家人和故乡。多年来,杨智忠先后荣获“山东好人”“潍坊好人”等荣誉称号。近日,他又被评选为“感动潍坊”人物。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燕
主动守陵“延续”军旅生涯
1月1日,杨智忠像往常一样来到昌邑市饮马烈士陵园,看望长眠在这里的烈士们,小心翼翼地用湿布清理墓碑。“今天是新年的第一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了,老百姓越来越幸福,这都是你们当年的牺牲换来的。”杨智忠和烈士们轻声念叨。
谈及当守陵人的初衷,杨智忠说,他是名退役军人,他的父亲是一名老革命,在战斗中腿部受重伤,两位战友为掩护他父亲撤退英勇牺牲,他的舅舅也是一位烈士。“掩护我父亲撤退的两位救命恩人,还有我舅舅,都躺在这座陵园里。”杨智忠感慨地说,2001年,他听说烈士陵园想找一名管理员,立即向民政部门申请。来守陵,不仅是使命也是传承。
那个时候杨智忠刚54岁,家里有三个儿子,孙子、孙女们也都还小。他没有通知亲友,直接把东西搬到了陵园。面对家人的劝说,杨智忠告诉孩子们:“我总觉得守护烈士陵园是我军旅生涯的一种延续,在这里守护烈士英魂,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我还是一名军人。”
就这样,杨智忠和妻子于爱云一起,带着3岁的小孙女住进烈士陵园一侧的小屋,成了720位烈士的守卫者,这一待,就是23年。
克服困难做忠诚的守护者
刚来陵园的前几年生活还算安稳,2004年的一场变故,让杨智忠陷入了艰难的选择。当时,他的妻子于爱云突发重病,住院一段时间后需要回家休养,而陵园条件简陋不利于康复。但看守陵园是杨智忠的精神寄托,如果回家就不能继续陪伴烈士们,他舍不得。
在最无助的时候,杨智忠偷偷跑到墓区大哭了一场。当他发泄完情绪出来的时候,突然听到门口有人说话,原来是烟台海阳的两名烈士家属来找烈士墓。他们告诉杨智忠,爷爷是在丈岭战役中牺牲的,父亲生前到处寻找一直没能找到葬地,他们好不容易循着线索找到了这里。杨智忠赶紧翻出名册,却没有找到烈士证上的名字,又带他们去丈岭战役墓区转了几圈还是没有找到,便告诉他们可能是无名烈士。两人听后在墓碑前跪地痛哭,那场面让杨智忠无比难受。
“看着他们痛苦的样子,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烈士家属们对烈士那种彻骨思念和几十年接力寻找的辛酸,比我难多了,我们很难体会,我要留在这里帮助他们。”杨智忠说,从那时他就下定决心要帮烈士找家,老伴十分理解和支持,开了中药调理,和他一起留在陵园坚守。
20年间为56位烈士寻到家属
昌邑市饮马烈士陵园内有720座墓,有名字的有60位,记载地址的仅有17位,而且由于年代久远及行政区划变更等原因,墓碑上记载的地址不太详细。为了帮烈士们找到亲人,杨智忠精心研读陵园留下的所有可考的烈士资料,分批整理。文化程度不高的他,每天拿着小本子在陵园里来回穿梭,逐一比对信息,将能查到的所有烈士姓名、籍贯、年龄、牺牲日期、参加战役等信息整理了两本厚厚的笔记本。“了解得越多我就越心疼,烈士们牺牲的时候大多数只有十几岁、二十岁出头,还是些孩子。帮他们找到家,是我后半生最重要的事情。”杨智忠说。
在妻子的支持下,2004年开始,杨智忠踏上了为烈士寻亲的道路,他去烟台、青岛,按照资料中的记载找寻烈士的家乡。后来,昌邑市义工联合会参与进来,媒体也参与进来,寻亲的队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专业。
2012年,在烟台市牟平区民政部门帮助下,为埋在陵园中的杨忠先等3位烈士找到家人。同年,杨智忠又赴烟台莱州,为邵正云等3位烈士找到家人。2013年,临沂一人通过网上信息联系到杨智忠,他是烈士张志田的孙子……
截至目前,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杨智忠老人已为56位烈士寻到家属,并且还在不断地寻找中。“陪伴守护好英烈,把他们的英魂送回家,是致敬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这种精神,只要自己还活着,就会一直做下去!”杨智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