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4版:山海行·重走胶济线

10版:公益广告

16版:光影记录

信美东方第一州 全域旅游“火出圈”

(2023年10月30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岱惟青州。历史绵延7000余年,青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脉在兹,其必兴焉,范仲淹、欧阳修、富弼在此做过知州,百余位名人留下众多园林府邸与诗文巨著。这里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兼容并蓄,阜财门、奎星楼、三官庙、青州府贡院等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建筑并肩而立……一座青州城,半部中国史。10月19日,“山海行”采访团沿胶济铁路来到青州,探寻千年古城新崛起背后的密码。
□文/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石莹
图/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巩建国

全民养文化成为青州人行动自觉
  一年秋意浓,十里桂花香。在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太子太傅冯溥的私家花园——青州偶园,6株树龄500年以上的桂花香气馥郁。不仅是桂花,明清两朝的冬青也在这里蓬勃生长,桂花不远处还有“福、寿、康、宁”四大奇石,当地百姓口口相传有“一两石头一两银”的说法。不仅如此,明末清初著名的叠石家张南垣设计督砌了偶园中的三峰假山,这是国内唯一保存完好、具有清朝康熙风格的一座人造假山。就是这么一座集合了各种瑰宝的园子,在过去是“青州人民公园”,完全向公众免费开放。
  “青州的老百姓有一种地域自豪感,有自发保护文物、爱护文物的行动自觉,不仅是偶园,那些散落在青州大地上的文化遗产都被保护得很好。”青州古城管理委员会一位工作人员说。
  像偶园一样,被誉为“东方第一甲寺”的龙兴寺遗址也曾是青州的一处普通街边公园。龙兴寺在北齐时已初具规模,唐宋时期,成为享有盛名的大寺庙,在宋金交替时期,寺庙逐渐荒废。及至明洪武年间,青州龙兴寺竟然完全消失了。
  1996年10月,青州一处工地上发现了几段石人的残肢,青州人自有文物保护意识,立即向政府和文物部门汇报,在机缘巧合下揭开了龙兴寺的神秘面纱。龙兴寺遗址出土的600多尊各类佛造像数量之多,雕刻之精致,贴金彩绘保留之完整,以及时间跨度之长,在当时堪称前所未有。这一发现不仅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世纪百大考古新发现,更是填补了中国佛教考古中,北魏和隋唐之间,特别是东魏和北齐佛教考古研究实物资料的不足。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老百姓耳濡目染的文化传承,内化为崇文尚德的独特城市气质,也正是一代代青州人守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的行动自觉。青州博物馆成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县级综合性博物馆,得益于这片得天独厚土地上涵养出的深厚文化自信。
深耕产业“咬定青山不放松”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一个地区发展产业应当是打井的逻辑,瞄定目标后不动摇、不懈怠,一棒接着一棒跑,一任接着一任干,就总能积聚起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培育的发展底气,这在青州体现尤为明显。
  以花卉产业为例,青州发展花卉产业已有40多年历史,发展到现在,成为全国重要的蝴蝶兰、凤梨、仙客来、多肉等花卉的生产基地之一。其中,当地的草花产量位居全国第一,蝴蝶兰产销量占国内市场的三分之二,是全国最大的盆花生产中心。
  青州花卉产业能够始终站在产业潮头,正是得益于一次次对产业发展痛点的精准应对和创新驱动。特别在占据销售六成以上的集体采购几乎消失时,青州市果断提出实施“科技兴花”工程,以市场需求为生产要求,关注技术创新与品质提升,从“种花人”转向“育种人”,实现由单纯种植向种苗研发转型的跨越。
  面对销售新模式,青州积极拥抱电商平台,建立中国青州花卉直播电商产业园、中国青州花卉大数据平台、中国青州花卉交易中心三大平台,目前青州市85%以上生产经销业户已开通直播电商。
  青州花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温室建造、物流、包装、纸箱、水草、组合盆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了千亿级产业集群。青州市持续延链补链,为补齐花卉交易流通服务链条,2022年青州整合成立专业化花卉物流企业,与“四通一达”快递物流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已开通12条全国花卉重点市场直供专线。
  “40年多来,历届党委、政府对花卉产业一任任地抓,青州形成产业集群,也成为了江北花卉交易中心。”青州市花卉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郑栋鹏说。2022年,青州花卉交易额达到126亿元,青州花卉品牌价值340亿元,连续三年位列山东省农产品基地品牌评价第1名。
  功不唐捐,目前的青州花卉产业已经成长为“十家亿级领军企业、百家产业龙头企业、千家农业合作社、万户农民增收致富”雁阵型发展模式,集群优势愈加凸显,形成盆花、草花、多肉等多领域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格局,在新品种研发,草花、花卉种苗、多肉植物种苗和成品、蝴蝶兰等高档盆花生产,花卉市场流通,花卉直播电商和花卉研发机构建设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不仅是花卉产业,青州市以传统产业赋能提升、新兴产业引进培育为着力点,聚焦行业领军企业和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以平台思维、生态思维打造产业生态圈,全力建设具有青州特色、竞争力更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挖掘文旅资源擦亮城市名片
  山环水绕,坐拥千年古城,美食分布密度极高,青州自是一座“很好逛”的城市。
  刚刚过去的“双节”假期,青州重点监测景区共接待游客163.4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199.6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亿元,文旅爆点不断助推旅游数据再创新高,旅游经济呈现出强劲复苏势头和巨大发展潜力。
  来到青州,无论是看历史、看山水、看书画、看花卉,还是年轻人喜欢的不夜城、原生态漂流、各种游乐设施,应有尽有。青州致力于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围绕丰富旅游业态,多元化发展历史文化、花卉书画、非遗民宿、温泉滑雪、夜间旅游、康养度假等旅游业态,打造青州古城、青州不夜城等6个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青州全域旅游“火出圈”的背后,源于青州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厚重的历史底蕴,更源于一项项硬核举措。坚定不移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青州市以建设国内知名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为目标,坚持“文化赋能、城景合一、主客共享”发展理念,持续打造“青州全域旅游”品牌。着力在加强基层治理,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品质和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出实招。目前,青州建成52家独具特色的精品民宿,看住山、管好河、留住水、多栽树,95处街头公园点缀全城,400多公里旅游绿道通连景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63%……以新业态、新玩法和新商业模式打造城市IP,激活文旅经济“一池春水”,“青州”这张城市名片,乘风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