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4版:山海行·重走胶济线

10版:公益广告

16版:光影记录

“圈养”不可取
把课间还给孩子

(2023年10月30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评论员 薛静
  近日,“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登上各平台热搜,引发网友热议。最近,山西晋中一名老师发布视频吐槽“课间圈养”现象愈发严重,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但是学生表示也很无奈:“课间时间10分钟,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  (据央广网微信公众号)
  这两天关于孩子的两则新闻看的人五味杂陈,一则是“开学一个月,儿童精神科爆满”,另一则是“‘课间圈养’现象愈发严重,课间时校园里空空荡荡”。
  课间消失,原因很多。比如有的老师会拖堂或者提前上课,还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在校自由活动会出现磕碰、发生意外,部分校方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便会加强课间管理,以至于出现了课间学生们全待在教室里的“课间圈养”现象。
  犹记得“80后”“90后”们的课间时光,下课铃一响,学校里充满了欢声笑语。10分钟可以做什么?可以去操场踢一场球,可以在楼道间穿梭几个来回,可以和同学分享刚学会的一首歌……这宝贵的10分钟,不仅仅能让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节奏中放松身心,以更好状态迎接下一堂课,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们一个情绪纾解的合理渠道。
  成年人尚且需要情绪发泄的出口,更遑论还在成长期的孩子。我们常说“成长的烦恼”,很多老师和家长注意到了这些烦恼,却鲜有人深入了解烦恼解决的途径。而同龄人通过彼此间的语言谈话、运动协作,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社交网络,在聊天、运动等日常活动中,慢慢地就将烦恼消融掉了。尤其是对青春期的学生而言,同龄人的一句话,有时抵得上家长的一箩筐唠叨。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的大树,不要“以爱为名”束缚住孩子们的手脚,把本属于学生的“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们自己,享受自由课间,让欢声笑语重返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