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中国农民》的叙事解读

(2023年10月12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齐英华  
  周习是从寿光走出去的自然资源系统作家,她长期以来关注家乡,关注新时代的农业、农村、农民。长篇小说《中国农民》便是取材于家乡寿光,以县委书记王伯祥为原型创作的,讲述了“百姓书记”王为民带领菜乡农民发展大棚蔬菜种植、进行农业绿色革命的故事。本文试图从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叙事风格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解读。
  宏大的叙事主题
  《中国农民》是一部长篇小说,看书名,充盈着磅礴大气之感,读内容,聚焦“三农”问题,写出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与中国改革进程、时代精神相契合,描绘了一幅改革年代的山乡巨变图。
  寿光,是全国闻名的蔬菜之乡,“寿光模式”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借鉴,寿光农业是中国农业的代表,这一地域与中国农民的主题是非常匹配的,小说塑造的王为民是“改革先锋”,他与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仁义、蔬菜大棚技术人才韩大山,正是中国新农人的典型代表。
  之前对周习并不是十分了解,但读完《中国农民》,又感觉此女子不一般,何以拥有如此开阔的视角、疏朗的格局,驾驭这样一个宏大的叙事主题?当了解到她的成长环境,知道她有着深厚的生活积累和对基层干部的特殊感情,才明白她具备驾驭重大主题能力,能在时代大背景与人间市井中自由跳转,在字里行间洋溢着人间烟火气。
  观黄河而知中国。小说开篇“过黄河”有着深刻的含义,黄河“不惜把自己的身体扭成一个‘几’字,润泽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让炎黄子孙生生不息”,字里行间透着她深深的家国情怀。
  巧妙的叙事结构
  王为民主政菜乡是20世纪80年代末,新时代文学塑造中国农民形象该如何体现“新时代、新农民、新农村、新变化”?周习处理得特别巧妙——倒叙。小说以王为民2018年12月回老家菜乡开篇,以他参加2019中国农民丰收节结束,看似是两年,但行文所需的细节纵向深入。此结构开合之间,展开较长时间的跨度,总览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大致脉络。
  中国农民是有时代感的,新时代的农民受到从未有过的尊重。小说塑造了新一代农民的形象,主要人物的成长历程亦是通过这样的结构来表现,把每个人物放在当下,钩沉过往,展现的是农民奋斗的过程。
  而且,以丰收节收尾,既符合时间的节奏,又有特别好的寓意。丰收节是为农民设的节日,2019年山东省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在寿光三元朱村举行,王为民到现场参加庆祝活动,是小说最成功的地方,而且情节“完全是跳出来的”“是神来之笔”。
  纪实的叙事风格
  《中国农民》是一部有着纪实风格的小说。小说中多数人物都以蔬菜为名,有典型的菜乡风格,而且几乎每个人物都可以找到原型,而人物又是文学的,作者用文学手法塑造人物,一个人物身上可以看到几个人物的影子,把几个人物的成就集中到一个人物身上。
  小说中的重大事件是真实的,对历史事件的记叙精准,比如开篇的2018年12月19日,王为民坐车从北京往菜乡老家赶;2018年12月18日,王伯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再比如,菜博会的举办时间、羊角沟改名羊口镇的时间等,都有据可查。
  小说的语言风格是纪实的。读《中国农民》,一种感觉是语言流畅平缓,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典型的反面人物,但又特别耐读,能被吸引着读下去。
  我后来琢磨,其实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的感情。《中国农民》是周习践行“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去创作”理念的作品,是带着感情去写作的。她对王伯祥、王乐义等人非常熟悉,彼此关系像兄弟姊妹般融洽;她热爱家乡,所以在她的笔下,弥河两岸的桃花、三四月的香椿、路边的青青野草……都是美的,只有深怀感情,才对一草一木有情。她对家乡的感情流露在字里行间,让读的人能感受到,所以即使没有矛盾冲突,也愿意读下去。还有一点是,朴实的语言特别亲切,比如“黄瓜一扎长短的时候”“木头瓜子啪叽啪叽砸下来”“黄瓜蔓子这么粗”“到炕上坐着”,读着这样的字眼,就感觉跟父母聊天一样亲切,聊着家常读小说。
  宏大的主题、巧妙的结构、朴实的语言,在周习笔下,一个“百姓书记”的形象,一群勤劳智慧的农民,描绘出一幅农业兴则农民富,仓廪实则百业兴的盛世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