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说“相让”

(2023年08月09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孙贵颂
  就从一起交通事故说起:某年某月某日早上,深圳的一名洗车工何某,驾驶一辆越野车在龙岗区将横过马路的女子李某辗轧,李某在送医院途中抢救无效死亡。李某在横过马路时,先是看了一眼缓缓而来的越野车,然后缓缓往马路对面走去。此时她可能在想,驾驶员应当“礼让三先”:先让、先慢、先停。而这时何某心里可能在想:行人应当先给我(车)让路才对,于是,照常我行我素……
  当双方都没有相让的意思时,悲剧发生了。
  想起古代的两个故事:
  韩信是西汉的大英雄、大功臣。但韩信年轻时,吃过一次哑巴亏。他的老家淮阴城里有个小无赖,有一天在闹市区相遇,看韩信腰里佩一把剑,就故意找茬,说:“你个穷小子,整天人模狗样地挂把剑,像个武士似的,摆什么谱!你要是真有胆量,就朝我身上来一剑;你如果不敢,就从我裤裆下钻过去!”这也欺人太甚了。要知道,韩信的剑是一把真的能杀人的剑!令那个无赖和围观者都没想到的是,韩信一声不吭,竟然“嗖”地一下从无赖的裤裆底下钻过去了。无赖没有达到目的,围观的人也没有看到好戏,失望的同时,就嘲笑韩信是胆小鬼。“胯下之辱”的故事,流传至今。
  与韩信的故事相似的,是小说《水浒传》中的杨志。
  杨志奉命押运花石纲进京送礼,在黄河里翻了船,不敢回京,遂逃去他处避难。后来朝廷开恩赦免,杨志返回东京。因穷困潦倒,想将家传宝刀卖了。偏偏遇上开封府著名的没毛大虫牛二。他听杨志说,这宝刀有三绝:削铁如泥,吹毛得过,杀人不见血。牛二说:那好,你把我杀了看看。杨志岂能随便杀人?但牛二的泼皮劲上来了,他让杨志二选一:要么杀了他,要么把宝刀送他。杨志本来性烈如火,一怒之下,手起刀落,真把牛二给宰了。
  所谓相让,从来不是双方同时各退一步。国人津津乐道的“六尺巷”故事,也是那位张文瑞大人发扬风格,先“撤让三尺”,感动了邻居,亦照猫画虎,退后相同距离,这才成就了一则美谈。
  设想杨志与牛二,如果其中一个首先退让一步,牛二不会成为刀下鬼,杨志也不会沦为阶下囚。正是两人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才酿成悲剧。而韩信同样面对无赖,却能冷静处理,不计一时得失,不逞一时之快。何为大丈夫?能屈能伸,随机应变,方为大丈夫。在这方面,杨志比韩信差远了。
  所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我占理,就应当坚持复坚守,要退让,也是无理一方退让。然而,韩信与无赖,谁占理?韩信占理。谁先退让?韩信先退让。倘若韩信与杨志一样,士不可辱,腰不可弯,手起剑落,无赖的脑袋当时肯定搬家,可是韩信的首级稍后也要易位,有何好处?正是韩信一低头,方有汉家四百年。
  相让,只有占理一方率先鸣金收兵,才更有意义。无理一方先收兵,是承认失败,反而很难做到。相让,是一种自觉,一种修养。只分先后,不分对错,甚至不论是非。
  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产生分歧或争吵的双方,实在说不清谁是谁非。有一年我去四川旅游,坐长途汽车从广元到九寨沟,领教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们沿着白龙江走,路这边是悬崖峭壁,路那边是万丈深渊,司机开得极为小心。忽然,前面出现一辆汽车,可能是看见了我们,率先停了下来。走到跟前时,我们的车子也停了下来。旅客都纳闷,怎么不走啊?一问,司机说:“让他先走。”有人就下车,告诉对面的司机:“请您先过。”那名司机回:“让他先过。”旅客中有精明者,发现这路太窄,两名司机都不愿冒险,于是开始僵持。这样耗费时间,旅客着急啊,就充当和事佬,分别做两人的工作,指挥这个倒一倒,动员那个打打方向。司机各自加油,重新上路。这种情况,其实没有谁该让谁的问题,只有双方好好商量。先退一步的人不是理亏,先打方向拐一下的人也不委屈。
  还是古人说得好:“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若能以此去处事,一生安乐任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