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风云激荡的红色历史篇章,昌邑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鲜血谱写出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英雄诗篇,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革命资源和红色记忆,如今已成为昌邑人民不朽的精神财富。6月15日,“山海行”采访团一行沿着昌邑北部50余公里的海岸线,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一路追寻,一路探访,先后参观了李福泽故居,瞻仰了烈士祠,走进了红色马渠村,在看与听中,用心感受红色血脉在这片土地上的代代传承。
□文/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亚欣
图/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巩建国
参观李福泽故居
致敬乡村走出的“发射将军”
6月15日上午9时许,采访团一行来到昌邑北部沿海重镇——下营镇。正值麦收时节,下营镇火道村东西向的大路上,村民三三两两,有的正在晾晒刚收割回来的小麦,有的坐在房屋旁边的阴凉处聊着家常,一派悠闲的乡村景致。就是这个村子,走出了“发射将军”李福泽。
采访车辆向南行进不远,停在一处房屋门前,门口外墙上挂着“李福泽故居”的牌子。1914年,就是在这座房子里,李福泽出生了。记者推门而入,小院干净整洁,穿过院内圆形的拱门,来到李福泽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屋子坐北朝南,大厅正北放着一张八仙桌,两边卧室的炕上被褥干净整洁。
从这个家庭走出后,李福泽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先后走上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场。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国家的导弹武器和卫星发射试验事业,他在西北戈壁一待就是16年。1996年12月24日,李福泽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的遗嘱,他的部分骨灰安葬在了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兑现了他“干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庄严承诺。
在李福泽故居的展厅中,陈列着李福泽生前读过的书、荣获的军功章及一枚火箭模型等,是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理想奋斗的缩影。
从李福泽故居出来,不远处有一位晒得黝黑的老人正在翻晒麦子,他就是李福泽的侄子李树章。谈及对李福泽的印象,他说:“老人一生廉洁正直,大公无私,不允许子女和亲属享受特权,甚至让子女放弃保送大学的机会。”李树章已经77岁,依旧过着普通的农民生活。谈及李福泽,他的言语中充满敬意。
瞻仰烈士祠,烈士用生命铸就历史丰碑
从李福泽故居向西,经过约半小时车程,便来到龙池镇北白塔村,这里有一座庄严肃穆的烈士祠。在烈士祠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墓碑正面“浩气参天”四个大字,两边楹联为“生有光芒照日月 去留正气耀山河”。
整座烈士祠供奉着391位抗日烈士、136位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牺牲的烈士。这些烈士大部分是原昌邑、寿光、潍县人。他们有的是土生土长的穷苦百姓,有的出身于生活无忧的富裕家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义无反顾走上了革命道路。
每天早晨不到7时,70多岁的守祠人魏铁良就会来到这里,打扫院子、擦拭牌位、给先烈们敬军礼……
“这座烈士祠建于1945年2月。当时,抗日战争取得节节胜利。中共昌潍县委、县政府决定修建一座烈士祠,来纪念在昌邑北部牺牲的革命英烈。春节刚过,在县委、县政府的组织下,周边村庄的工匠自己带着干粮,自发来到工地,建筑所用物料都是各区、各村无偿捐献的。工匠们加班加点,精益求精,于当年7月份竣工,干了5个多月。”在魏铁良饱含深情的讲解中,记者的思绪仿佛被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6岁的你在做什么?也许,正一脸稚气地坐在教室里上课。在这座烈士祠的名单中,有一位叫陈石头,是李福泽的通信员,在莲花山战斗胜利后,为了缴获一挺机枪,被昏迷后醒来的鬼子击中腹部,不幸牺牲,年仅16岁。牺牲前,他喃喃自语道:“我想俺奶奶了……”
“这些先烈牺牲的时候大部分二十几岁,超过30岁的不多。一个个正值青春年华的生命,就这样永远倒下了。”魏铁良满含热泪地说。年轻的生命,用壮烈的行动,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走进“红色马渠”,感人故事数不胜数
从北白塔村一路向南,采访团来到探寻红色基因的最后一站——马渠村。
这是昌邑第二大村,有3000多人口,石碑、长廊、基石墙、宣传栏……村子里,处处彰显着“红色马渠”的印记。跟随该村村主任魏相进的脚步,采访团一行从红色文化长廊开始,沿着蜿蜒曲折的胡同,从北向南依次走进原昌邑县委、宣传部、组织部、妇救会、儿童会、青救会、八路军七支队联络处等旧址,听老人缓缓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发生在这座村庄的一个又一个动人故事。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的三大纪律之一,在马渠村,流传的“苦菜子的故事”生动诠释了这项规定。故事讲述了站岗归来的战士小马,因饥饿挖了村子周围的苦菜子。那时,部队为了让老百姓能够吃上苦菜子,不允许战士挖村庄周围的苦菜子,要到更远的地方挖才可以。班长知道这件事情之后,教育了小马,并让他把挖到的苦菜子送给村里的军烈属。
在马渠村,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
在妇救会旧址,一个水壶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不要小看这个水壶,它曾经进过海南岛,上过朝鲜战场,是村里一位老人提供给我们的。”魏相进自豪地说。
一段段红色记忆、一个个红色故事、一处处红色印记。红色,已经深深融入昌邑人民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