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薛静
5月30日,湖北极目新闻记者在织金县采访期间发生治安案件。6月1日凌晨3时43分,贵州毕节通报记者被打事件:打人者系派出所副所长和2名辅警,均被行政拘留;副所长被免职,另2人被解聘,镇长被提名免职。
(据毕节市人民政府网站)
每一次重大突发的公共事件,都是一次“舆情大考”。舆情热烈,说明大家对事件关注度高。事情到什么程度了,解决了多少,其中包含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当地快速响应、及时回应。官方通报很重要,端正态度接受正常的新闻报道也同样重要。
过去,有些地方把正常的新闻事件采访视作“负面报道”,采取阻碍、对抗甚至一些极端方式阻挠。如今,这种偏颇看法依旧存在。此次记者在毕节被打,也从侧面反映出这种错误思想并未随着社会发展而消弭。事实上,判定报道是正面还是负面,根本上应该看报道是否真实严谨,是否有利于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是否符合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不是看报道是否对当地“抹黑”,是否影响了当地形象。
说到底,新闻报道的意义在于“治病救人”,而“治病救人”的前提是不能讳疾忌医。出现问题,正确的路径是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一味遮掩否认甚至用暴力手段对付媒体人,除了让群众觉得这个地方“可能存在更大问题”之外,于问题解决没有任何帮助,甚至有可能会因此产生更大误会或者谣言,最终对地方公信力产生更大的损害。尤其是当今社会,手机等信息化设备如此普及,人人都是“舆论监督者”,越想“捂住锅盖”,越会被“掀锅”。正确对待舆论监督与批评报道,而不是视其为洪水猛兽,才能真正推动问题解决。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城市的形象,既显现于各界点赞肯定的高光时刻,也反映于面对“挑错”“挑刺”甚至“挑剔”的磊落态度。据了解,毕节当地已成立专案组跟进此事。在期待法律主持正义、还原事件真相之外,希望其他地方能举一反三、汲取教训,以正确态度客观对待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