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宋玉璐
近日,一位买过鹿晗个人“潮牌”服饰的网友公开吐槽衣服质量称:“1500元钱的衣服,到处都是线头,车工差劲,到处都有断线,估算一件的成本只有60元。”该网友的言论引发热议,相关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明星自创品牌再陷争议。
(据红星新闻)
在娱乐圈,明星做“潮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不同于早些年的餐饮、服务行业,近几年,市场前景广阔、时尚度高的“潮牌”生意逐渐成为明星们的副业新宠。凭借着现成的粉丝群体,再有“明星同款”的光环加持,这些“潮牌”服饰一经上市便会被粉丝抢购一空,明星轻轻松松便能收割一波销量,可谓是比进组拍戏或者走穴商演赚钱还要容易些。
明星做“潮牌”不是罪过,消费者吐槽的商品价格与质量极其不对等才是“原罪”!早在鹿晗“潮牌”引发争议之前,欧阳娜娜的个人品牌“nabi”就曾被消费者质疑:一件普通的纯白浴衣标价988元,拿到实物却令人失望。更有业内人士透露,这款浴袍成本价约50元/件。一件毫无设计感可言的劣质睡衣被卖上天价,这不是纯纯的“割韭菜”行为吗?
当然,粉丝是明星“潮牌”的核心消费群体,其消费诉求主要在于支持明星事业,在衡量商品价值前,难免会戴上厚重的“粉丝滤镜”,乖乖掏钱。不少明星正是将粉丝的这一心理利用得淋漓尽致,卯足劲让产品与个人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当“潮牌”商品本身忽视质量,一味用高价位“割韭菜”,无疑是在一步步透支粉丝的信任与包容。更何况,这些用料廉价、缺乏设计感的服饰本来就“德不配位”。
明星流量是把双刃剑,明星自创品牌确实会引起更多关注,可若是质量问题频发,也会令明星自身形象和演艺事业陷入不利之地。究其根本,明星“潮牌”想要在市场上走得长远,还是要回归到加强产品质量的本质上来。铺天盖地的营销和同款噱头仅仅只是一方面,只有倾注心血打磨好品牌自身的创意设计,匹配上对得起价格的产品质量,才能让消费者看到其诚意,掏钱掏得心甘情愿,不至于落得最后消失得悄无声息,到处查无此店的潦倒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