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薛静
2023年正是中国动画诞生百年之际,此时,由11个导演创作的8集系列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让中国动画的声势再次崛起。浓郁的中国风、一片一特色的美学设定、立足于时代的故事创造,都和许多人童年记忆里的上美影风格重合了。网友们在弹幕里齐刷刷地感慨“熟悉的上美回来了”。 (本报1月11日11版)
当观众终于受够了“挂羊头卖狗肉”的吹嘘式营销之后,踏踏实实制作出来的好剧必然会迎来口碑和收视的双丰收。
这个被市场一再验证的规律,如今应验在了《中国奇谭》这部动画片身上。作为一部动画片,既没有老戏骨捧场,也没有流量明星加持,播出三集之后,评分居高不下,直接对同期播出的其他大制作进行了“二向箔”式碾压。影视博主争先恐后对故事进行全方位解读,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奇谭》在大众间的口碑发酵。
没买营销,也没做数据,开播之前压根就没人关注的《中国奇谭》,怎么就忽然火爆出圈了?制作精良是一方面,脚踏实地讲好故事是另一方面,也是获得大众肯定的关键。《中国奇谭》的故事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从《西游记》到《太平广记》,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著。而《中国奇谭》又不拘泥于这些名著,从已经发布的预告来看,后面几集的背景设定不仅在古代、现代,还有未来。五光十色的背景中,奇幻与人性、科技与思想交织成片,为人们展现出了无垠的想象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座宝矿。怎么挖掘,如何挖掘,考验着现代影视创作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是不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解构、重组,也不是不可以颠覆、释义,关键是解构重组、颠覆释义,既要适应时代潮流,更要契合大众审美,让观众心服口服。毫无敬畏之心,只想着短平快的利益,由此改编出来的所谓“传统文化精品”,最终只能成为被唾弃的垃圾之作。
以《中国奇谭》的开篇《小妖怪的夏天》为例,这个故事就是建立在对《西游记》的解构之上的作品。故事的结局可以停留在字幕出现之前,这是与原著一脉相承的“暗黑神话”,是成人世界残酷无奈的写实。而字幕出现之后的结局更称得上神来之笔,这是我们记忆中佛心侠骨的大圣,继承了86版电视剧的人情味,也分外凸显出了主创们的人文关怀。
这种解构改编,不是一目十行的目录阅读可以达到的。萃取传统文化精华,其实是一项苦差,要求主创静下心读透原著、悟深原理,剥去不合时宜的说辞,添加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色彩。这样费时费力,下足功夫打磨出来的作品,才能叫好又叫座。否则,出来的只能是“四不像”,纵然有一时热闹,却难给人留下隽永的回味。
《中国奇谭》,奇在古今传奇故事,也奇在一份用心与经心。而这,也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致敬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