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古代的考试卷,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明朝赵秉忠的状元卷,这不仅是青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闻名海内外的文科状元卷。可是,武科试卷你见过吗?1月4日,记者了解到,青州市古玩收藏爱好者刘建斌收藏了一份清朝武科试卷,引发众多藏友关注,同时也揭开了武科考试的神秘面纱。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燕
系从朋友手中求得,试卷共16折1678字
今年48岁的刘建斌是地地道道的青州人,是一名古玩收藏爱好者,在青州泰丰古玩城经营着一家古玩店,以收藏古玩、字画、杂项为主。在他的众多藏品中,一份长196厘米、宽26厘米的古代试卷格外吸引人的眼球。
这份试卷跟明朝赵秉忠的状元卷一样,是一份长折,共16折,1678字。整份试卷用工整的楷书写成,字体中规中矩,清秀俊雅。
这份试卷是刘建斌在2007年从一个朋友手中收藏来的。喜爱传统文化的人都知道,古代科举考试分为文科与武科。文人通过笔试可以考秀才、举人、进士、状元,会武术的人通过比试十八般武艺,同样可以考秀才、举人、进士、状元。“武科考试包括内场和外场,内场是答试卷,外场是比武、比刀、比剑等武术类的比赛。”刘建斌说。
多处改动疑是一份“课卷”
翻看试卷的第一折,印着“青州府益都县”,表明这是益都县所办县学专用纸。下面写着作者的名字“李喻堂”,名字上面覆盖着一方大印,是满汉双文“青州府益都县印”,说明这是官方组织的一次正规考试,可以断定这份试卷的主人李喻堂是在益都县参加考试的。关于试卷作者李喻堂的资料,刘建斌曾多方查阅,可是没有查到。
刘建斌说,益都县只有录取到秀才这个“级别”的权力,所以这应该是一份武秀才的试卷。由于试卷中出现了不少改动的地方,这在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时是不准出现的,因此可以断定这是一份“课卷”,就是一次月考或者季考试卷。即使是一份“课卷”,也非常珍贵,平常根本见不到。
再看试卷的第二折,写着“马箭共箭”“步箭共箭”“掇石”“舞刀”“策”“论一”“论二”七个栏目,这七个栏目都是空白,说明这次考试,只是考查文化课。从考查内容来看,有马箭、步箭、掇石、舞刀,所以判断这是一份武生试卷,但是没有记录武术成绩,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是一份“课卷”。
为康熙年间武科考试卷
从试卷的内容来到,共有三篇文章《克明德太甲曰》《无莫也义之与比》《孟子见梁惠王》。这三篇文章标题分别来自于中国儒家经典典籍《大学》《论语》《孟子》,非常符合古代科举考试的规定。在这一部分盖着两个“青州府益都县印”,显得这份试卷非常庄重。另外,卷面还有两个大印,由于印迹模糊,不能识读。
自从收藏到这份试卷后,刘建斌如获珍宝,同时也在青州的收藏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少收藏爱好者纷纷上门一睹这份武科试卷的真容。刘建斌通过网上查阅和向有关专家请教,发现这是一份清康熙年间的武科考试卷真品,在青州市、山东省乃至全国都非常少见,填补了武科考试的空白。“我打算将这份试卷好好保存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以前的武科考试文化。”刘建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