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隋炜凤 通讯员 蒲元英
面对阴雨天气给秋收带来的不利影响,近日,诸城市密州街道东山社区梁家店子网格的种植大户梁怀至,专门设计并定制了一套“粮食存储神器”——玉米存储架,这个小发明不仅解决了他自己的存粮难题,也为周边种植户提供了“节地又高效”的存粮新思路。
“今年这个天气,玉米晾晒成为难题,我用玉米存储架能储存240亩地的玉米,上料简单,用传送带,省时又省力。”谈及这套玉米存储架,梁怀至话语中满是自豪。据他介绍,该玉米存储架总长140米、宽1.2米,高约3米,存储架离地面20厘米,下方是水泥地面。
从结构来看,这套“立体粮仓”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用钢管搭建起稳固的框架,框架四周再围上钢丝网或塑料网,确保存放玉米时不会掉落且具备一定的透气性。核心设计在于梁怀至独创的“通风气筒”,即中间加装一套通风管道,确保玉米棒始终保持干爽,有效防止霉变。“别小瞧这根管道,当玉米内部因堆积产生热量时,这些热量能够通过管道释放,玉米自然就不容易发霉了。”梁怀至解释道。
“像这块场地,如果摊晒玉米,最多能晒50亩地的玉米,而我用玉米存储架立体存放,能储存240亩地的玉米,存粮能力提升了数倍。玉米存放在这里面通风透气,能长时间保持良好品质,等行情好时再出售。”梁怀至说,不仅如此,该存储架从收粮到脱粒可实现全程“省心操作”:收粮时,通过传送带可以将玉米棒直接输送至存储架内;后期脱粒时,吸式脱粒机可直接从架子里吸料脱粒,无需人工搬运,效率远超以往。
如今,梁怀至的这个小发明引发广泛关注,周边种植户纷纷前来参观学习。这套“立体粮仓”不仅是一位种植大户应对天气挑战的智慧探索,更成为推动当地农业存储方式升级、助力“三秋”生产高效开展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