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安丘县委不得不再一次撤退。组织部长潘墨卿提出留守安丘坚持斗争的要求,得到了地委批准,他代理安丘县委书记,此后的安丘县委进入抗战最艰难困苦的岁月。
崔杰千返回沂蒙 潘墨卿留守坚持工作
不料,敌人接下来采取的手段更加毒辣。厉文礼、李瀛仙(国民党安丘县党部书记)都组织了暗杀团,主要目标还是崔杰千、潘墨卿、徐欣三、赵季武,敌人不知道,赵季武编入主力后并没回安丘。县委天天处在危险之中。
1939年9月,当八路军胶东交通营路过安丘五区,崔杰千决定,安丘县委成员随交通营返回沂蒙山区,请二地委重新分派工作。但组织部部长潘墨卿自觉社会关系多,尚能工作,并不想走。他对崔杰千说:“都走了也没法向党员同志们交代,已经进行的工作会受到严重影响。”表示愿意留下来坚持工作。崔杰千考虑了一下说:“那也好,我们回地委汇报后,再作决定。”
崔杰千在临走前对留守人员有所安排:一是去见了五区区委书记沈宝然。告知他自己要返回沂蒙山,待机返回领导抗日。“你和潘墨卿留下,好好配合坚持工作”。二是到慈埠店子听刘冠三汇报二区的情况,让刘冠三接替王映光担任青年部部长,与潘墨卿配合,做好长期潜伏,坚持斗争。原青年部部长王映光遵县委指示,化名王晓呋,已经打入厉文礼的地方部队。
很快,二地委同意了潘墨卿留守安丘的请求,批准他为(代理)县委书记。
回到二地委的崔杰千被任命为二地委委员、中共临朐县委书记。后又任沂水县委书记、鲁中二地委政府工作部副部长、鲁中联合办事处司法科科长,沂北行署代理主任,有长达4年的时间不再领导和过问安丘县委的工作。
县委步入艰难岁月 领导农民减粮斗争
潘墨卿领导安丘县委时期,是安丘县委最艰难困苦的岁月。
进入1940年,安丘各地党组织不断遭到破坏。先有井戈庄支部的书记孙希孔、组织委员孙子厚等4名党员遭到国民党昌乐县县长张天佐暗害;四区区委书记刘清风被暗害重伤,青年干部李兆桐宁死不屈,四区有7名党员牺牲。
1月,潘墨卿与韩十团的党支部书记张俊千得到地委指示:整个鲁中,安丘是缓冲区,县委继续地下工作。同时要以支部为单位,加强对党员的阶级教育、保密教育,审查党内危险分子,停止他们的组织生活。
张俊千的公开身份是韩十团九连司务长,不再参加安丘县委会议。韩十团的党支部归潘墨卿单线领导,共7名党员。
留守的安丘县委也重新作了分工:县委书记潘墨卿负责一区、二区,宣传部部长李锡三负责四区,组织部部长王善堂负责五区,秘书潘希贤负责六区。整个内线关系由潘墨卿兼管。
1940年春,因敌伪双重压榨,安丘人民食不果腹。整顿后的180多名党员,有很多因生活所迫,流离失所。潘墨卿针对这种情况,展开反对交公粮(给养)的斗争。一是通过在有党组织的村子掌握村政权,利用合法身份开展斗争。二是通过内线关系向顽伪乡、保长施加压力,指出谁强迫老百姓,谁就是汉奸。另外对特别困难的党员家属给予粮食救济。粮食的来源,一是在村里扣交的公粮,二是通过内线关系从顽伪政权内部弄来。
二区便衣队举事失败
县委再次与组织失联
盛夏时节,潘墨卿接地委紧急通知,带领张永勋、王映光、王宇一等7名青年去地委驻地三义店受训。不料赶到时,地委已经转移,只得去临朐九山镇鸡窝村找到了赵季武。赵季武转告,因要准备打仗,受训工作停止。愿意留下的参加部队工作,不愿留下的速回安丘。有3人愿留,潘墨卿带剩余4人再次突破敌人防线,穿过近100公里的敌占区,返回安丘五区。
这时,国民党51军来到安丘南部边境驻防,潘墨卿利用关系,与51军保持了良好关系。然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安丘第二区(今坊子黄旗堡一带),做对敌隐蔽斗争。潘墨卿在二区化名李玉(字际龙),以行医为名与赵景亮、赵大宗、刘承智在这一带组织了30人的地下武装,名义上是“伪二旅四团第二便衣队”。名誉队长周三时是4团团部书记长的内弟;队长由韩十团团长韩寿臣的服孙韩德胜担任。与此同时,潍县县委也在潍、安边界一带成立了18人左右的便衣队,队长单连岱,归潘墨卿统一指挥。一时北到铁道、南到汶河为地下党控制,成为安丘县委干部的隐蔽地。
1940年8月,潘墨卿组织的第二便衣队队长准备不足,酒后举事失败,被驱逐遣散。面对不利情况,潘墨卿忙把第二便衣队的同志安排进51军特务二中队(该队1942年起义)。
潘墨卿也暴露了,便转移到沈宝然领导的五区。这时县委与上级组织已失联三个月。潘墨卿得知五区派出赴地委的通讯员尚未回来,想再派潘学海前去,苦于没有路费。潘墨卿回家背着母亲卖掉了八分好地,一半买成粮食给家中妻孥用度,一半作为县委的活动经费,拿出些让沈宝然安排。潘墨卿的父亲潘国文农闲时做木梳贴补家用,勤奋劳作,略有薄产,土地从三亩扩大到六亩。父亲去世后,家里卖了二亩地将其安葬,仅剩四亩维持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