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地区的七、八支队会合以后,人员成分复杂了。会合后打的第一仗是柳疃的日寇据点,此战没有达到预期,但扩大了七、八支队的影响。随着战斗形势的变化,鲁东工委决定,七、八支队开赴胶东,成立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指挥部。
七八支队会师
别动大队加盟
潍坊属地的两支起义队伍,八支队相对顺利,在七支队被打散的时候,八支队已将规模扩大到2000多人,并于1938年3月16日集结傅家庄,进行第一次大整编。全队编为3个大队、3个直属中队,在大队设立政委、中队设立了指导员制度。正好鹿省三、王培汉带剩余兵力来到傅家庄,几个领导交流了情况,鹿省三希望八支队开到昌北与七支队会师。
马保三、韩明柱同意东进,协同作战。
3月23日,鹿省三、张文通、马保三、韩明柱带队渡过洱河,3天后到达潍北,与在瓦城收拢散兵的李福泽会师。李福泽汇报,潍北固堤原部队和昌邑瓦城各已恢复到了500多人,编为两个大队。
李福泽还汇报了在潍县南流镇大尚庄成立的别动大队有近200人也加入了七支队。别动大队属于国民党军,队长为张鸿礼。七支队加上张鸿礼加盟的队伍,人员达到700余人。再加上潍南的二大队,七支队也达到了2000人。
攻柳疃据点失败
韩明柱打援成功
潍北合兵后打的第一仗,就是七支队没有攻克的昌邑柳疃,不过这次目标是日寇在柳疃安设的据点。
七支队的一、三两个大队担任主攻,分别由张鸿礼、王培汉带队攻打,八支队韩明柱带骑兵队和八支队五大队埋伏在柳疃镇南沟崖村和昌柳公路两侧,阻击县城来援的日伪军,七、八支队部转移到龙池。
4月1日深夜,主攻部队从陈家庄出发,迂回包围了柳疃。次日拂晓战斗打响,王培汉的三大队从东北面一接触敌人,就遇到猛烈的火力袭击,由于武器差,缺乏攻坚经验,三大队被迫撤退。此时,县城大批日军沿昌柳公路增援,与韩明柱的阻击部队相遇。随着他一声令下,以猛烈的火力把日寇遏制在沟崖村以南。日寇增援受阻,迂回包围了龙池进行袭击,七、八支队直属部队和警卫人员同日寇短兵相接,展开激烈战斗。韩明柱闻讯又带骑兵赶到龙池救援,协助支队部突围,奔向青阜一带。
两天后,部队又返回龙池、瓦城。柳疃战斗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目的,但通过打援打击了日伪军,扩大了七、八支队的影响。
在龙池召开干部会议
决定开赴胶东谋发展
柳疃战斗后,张鸿礼找到鹿省三,提出要求:“我是大革命时期入党的党员,1932年省委开除我党籍的决定是完全错误的!”请鹿省三以省特派员的身份宣布恢复他党籍。
但鹿省三没有同意,他说:“省委的决定不能推翻。你自己是清楚的,在策动博兴、益都暴动时,你先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不顾主客观条件,强迫命令县委发动暴动。当暴动失败,敌人进剿的时候,你却惊慌失措,临危退却,解散了队伍,并且自己首先逃跑。你知不知道你给党造成的损失有多大?有多少共产党员遭到屠杀,献出了生命?难道你的错误还不严重吗?”
张鸿礼低头不语,一会儿后,仍然辩称:“可我这些年没有投敌,没有动摇,出狱后一直在坚持抗日救亡活动。”
鹿省三承认张鸿礼现在的表现,对他说:“过去那段历史是不光彩的,当然有左倾盲动主义的原因,也有你处理不当的原因,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我们不算旧账。大敌当前,我们党的政策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当前你能放弃34别动大队的番号率领队伍参加抗日,我们不仅欢迎你回来,而且真诚相待,委任你代理七支队队长,王培汉同志的工作另行安排。希望你好好工作,能从过去的错误中总结出教训,这一点对于你来说是重要的。党籍问题等我们开会研究后再定,我们对你还是信赖的。”
4月4日,鲁东工委、七、八支队在龙池召开大队长以上领导干部会,讨论两个重大决定:一、根据寿光、潍县、昌邑三县北部不宜大部队活动的特点,又鉴于胶东特委多次联系,希望我们去胶东开辟抗日根据地。目前胶东大部县城尚未失守,许多县在“维持会”和土顽手里,形势对我们有利,便于筹集给养,摆脱当前在潍北的困境,也符合坚持长期抗战的战略要求。为此工委决定,开赴胶东。二、为加强两个支队领导,工委决定成立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指挥部,马保三任总指挥,韩明柱任副指挥,李福泽任司令部参谋长;王翼之任政治部主任,鹿省三兼任政委,再兼七支队政委,张鸿礼为七支队队长,原队长王培汉调任作战科长。八支队的队长为王云生,政委为李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