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事变引发全民抗战,寿光牛头镇的马保三拉队伍,建立“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打响了鲁东抗日第一枪。副司令员韩明柱密谋策划了八支队成立后打鬼子的第一仗:三里庄截车。这场胜仗吸引了分散各地的抗日队伍开来受编。
齐鲁抗日烽火四起
马保三率先拉队伍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齐鲁各地燃起的抗日起义烽火,顿成燎原之势。
寿光牛头镇的马保三,原名马鉴堂,1888年出生,1924年被寿光县早期的共产党人张玉山发展入党,为中共寿光县委委员,担任着农民协会会长,明面上还是国民党政府任命的湖东乡乡长,在寿光北部名声响当当。
1937年8月初,寿光县委书记陈少卿指示马保三,利用乡长身份,在日寇还没有打进寿光、顽匪张景月尚未形成大气候前把队伍拉起来。于是,湖东乡先以办“国术馆”为名,举办了一个“抗日民众训练班”,有80多名青年参加。8月底,陈少卿陪同刚刚在淄博参加省委会议的鲁东工委宣传委员杨涤生来找马保三,研究拉抗日队伍。在马保三家的小北屋召开寿光县委扩大会,一致推举马保三为拉起队伍后的总指挥。
尔后,马保三说服了海滩上的一些人,又以邢姚、南北台头、南河、城南王家村为中心组建了四个中队,经请示省委,批准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正式确定马保三为总指挥。年底,鲁东工委书记鹿省三与组织委员张文通来到寿光,传达省委“起义越快越好”的指示,决定在1938年元旦之前发起牛头镇起义。
1937年12月29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大旗打出,抗日队伍从四面八方进入了牛头镇。马保三在台上大声宣布:“国民革命军鲁东游击第八支队今天正式成立啦!”
在一片欢呼声中,八支队司令员马保三、政委张文通、作战科科长王云生、组织科科长陈少卿一一登台亮相。
1938年1月9日,寿光沦陷。马保三带领八支队离开牛头镇,去洱河以西接近敌人,伺机作战。
中央派来骨干 提高队伍素质
山东抗日形势发展如此之快,引起了中央关注。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接见了专程前来汇报山东工作的省委书记黎玉。对黎玉请求抽调干部到山东一事,毛泽东极为重视,相继从延安派来三批干部前来支援。首批派来50多人。被省委分到鲁东工委挂靠八支队的是红军出身的张政,化名韩明柱,河南省新县人,1930年参加红军,中央红军大学毕业,英勇善战,分到八支队任副司令员。同时派来杨涤生担任政治部主任。
韩明柱与杨涤生的到来,令八支队如虎添翼。这支新军在军事方面有了强有力的指挥者,政治上有了强有力的组织者。他们对部队进行了初步整编,健全了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按照红军的编制要求,在大队、中队设了专职政治干部,在连队建立了党支部,配备了文化教员。
韩明柱主抓军事训练。他以身作则,身先士卒,顶风冒雪与战士们一块滚爬在冰地上。战士们说:“韩副司令,您是领导干部,应吃小灶、睡单房。”他嘿嘿一笑:“那是国民党的风气,咱八路军讲官兵一致。”开饭了,他与战士一个锅里摸勺子;休息时,他与战士们比摔跤、赛手劲。战士们都愿与他说知心话,没事时都围在他身旁听他讲红军长征的故事。不出一个月,部队散漫游荡的作风改变了不少,战士也都规矩多了。人们都说:“韩副司令治军真有一套!”
首战三里庄截车成功 信心大增各队来受编
为了进一步发动群众,建立抗日信心,韩明柱到来后,密谋策划了八支队成立后打鬼子的第一仗。
1938年1月底,他们侦察发现,占领寿光县城的鬼子每天都有三五辆汽车从城南公路上经过,支队决定组织50名枪法好的突击队员截车。韩明柱带队在2月4日夜里出发,拂晓时分埋伏在三里庄公路沟内。
太阳升起后不久,日寇开来三辆军车,前后各有一辆卡车,每一辆上面有十几个鬼子兵,中间是辆中吉普。韩明柱迅速下达命令,放过头一辆,从中间的指挥车中吉普开打。
第一组打后面的卡车,第二组打中吉普。中吉普被打得失去控制,翻进沟里。前面的卡车见势不妙,加大油门往西南开去,后面挨了打的卡车调头逃窜。此战击毙了中吉普里面的三个鬼子,缴获长短枪四支、指挥刀三把。
当晚便举行了军民祝捷大会,次日把缴获的鬼子大衣、军用毛毯、指挥刀等战利品,统统摆在街上进行展览。群众纷纷携带着春节的各种食品来慰问部队。很多青年见队伍打了胜仗,纷纷参军。分散在周围各地的抗日队伍,闻听八支队能打胜仗,纷纷开来受编,八支队更加兵强马壮,队伍迅速扩大到2000余人,各种枪支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