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海峰
我与画家崔连玉曾是战友,在深入接触他的画作之前,我对中国画的内在表现力并没有坚定的信心。然而,在真正理解他那些富有创新精神的水墨杰作后,我如同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他是一位将传统底蕴与现代素养巧妙结合、作品中闪烁着灵魂之光的画坛奇才,他以毫不取巧的方式跨越了中国画的门槛,清晰而坚定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我的记忆里,崔连玉是一位真正的文人。早在部队时,他创作的小说、散文和新闻报道就经常在军报发表并转载。转到地方税务部门后,他撰写的文稿也获得了许多荣誉。中年之后,他却离开了他热爱的工作岗位,投身于自己并不十分熟悉的美术领域。
崔连玉成功的秘诀,在我看来,关键在于他对阅读的热忱,特别是对古典哲学、古典文学、古典诗词的热爱,以及对天文地理、历史等领域的广泛涉猎。广泛阅读书籍不仅提升了他个人的见识和见解,对他的个人修养和绘画创新同样大有裨益。例如,他深刻理解老子关于“道”的定义和阴阳平衡论,将这些哲学思想融入到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中。在实践中,他大胆提取《道德经》的精髓,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连续创作了《以道入画》《技随道生》《大道创新》《道法自然》和《大道至简》五部著作,让人深受启发。
正是得益于正确的意识和思想指导,崔连玉这位既非学院派亦非沙龙式的天才画家,展现出了敢于超越常规的“画胆”。他敢于在没有任何师承的情况下,打破常规创作,进而达到“无法即为法”的艺术境界。在表现手法上,他提倡“抛开毛笔”,随心所欲地运用各种工具和技巧,绘制出自己钟爱的线条质感与气势。他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既宏伟磅礴,又引人深思。
无论是早期的作品《红了芭蕉》《流动的花》,还是近期的《非花似花》《妙然天成》等,我总能感受到这些作品新意盎然、层次分明、收放自如,像是一曲曲激昂而又舒缓的交响乐,令人畅快淋漓。
崔连玉是一位文人。对于文人而言,只要对绘画之道有深刻的领悟,即便在绘画技巧上稍显不足,也可能有所成就。宋代的文学巨匠苏东坡曾言:“文人学画不拜师”,这表明,只要文人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能在艺术之道上有所领悟,即便不拜师,也能够开辟出一片新的艺术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