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版:公益广告

12版:生活周刊

13版:生活周刊

16版:光影记录

烽火岁月铸忠魂 红色基因代代传

(2025年07月03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生集体到英雄广场接受红色教育。
  □文/图 本报记者 隋炜凤
  刘家庄抗日自卫战遗址位于诸城市石桥子镇刘家庄村。80年前,刘家庄村民面对日寇和伪军的进犯毫不畏惧,用血肉之躯与敌人展开殊死斗争,这就是著名的刘家庄自卫战。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缅怀革命先烈,2017年12月,石桥子镇在原抗日自卫战遗址上,修建起刘家庄抗战陈列馆,并还原了当年自卫战时的城楼、城墙,建设了茅草屋、人物雕塑、广场等。这是一个英雄村庄,2023年入选第三批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
  还没到刘家庄村头,仿古的城楼和城墙便映入眼帘。城门楼高9.6米,城墙围起一半的村子,城墙上插着红旗。英雄广场上,一座雕塑引人注目,雕塑前面是两名独立营游击队队员,后面紧跟的是刘家庄群众,体现刘家庄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抗击敌人的壮举。雕塑北面是老村面貌,粮囤外张贴的“丰”字代表人民富裕安康的幸福生活。
  英雄广场的后面是刘家庄抗战陈列馆。馆内一份份珍贵史料、一件件红色文物、一幅幅历史照片,见证着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和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历史,让参观者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记者采访得知,抗战时期,地处诸莒边抗日根据地东端边沿区的刘家庄,分东西两庄,中间隔着一条河沟,这一带村庄经常遭受伪军张步云部的骚扰。为抗击敌人的掠夺和摧残,1944年初夏,刘家庄建立护村队和自卫团,在其影响下,附近十几个村庄也都组织自卫武装,并且成立联防组织。
  刘家庄因此成为敌人的眼中钉。1945年3月17日拂晓,日伪军1700余人配有大炮两门、重机枪两挺、轻机枪十余挺,悄悄出兵包围了刘家庄。面对数倍于己的日伪军,刘家庄人民毫无惧色。日军在炮火掩护下向东庄冲来,攻到离村庄不远的乱石堆时,自卫队员刘世明等拉响石雷,随着几声巨响,十余个日军倒下。西庄的围墙高而坚固,日军将大炮拖近,朝着西庄轰击,轻重机枪也同时响起。
  战斗从早晨打到近晌午,诸莒独立营的三个连队,从几十里外跑来增援,强攻荆山,打击敌人的侧翼,减轻刘家庄的压力。霎时间,荆山上杀声四起,我军把伪军王金铭营压缩到山顶,接着又将其赶下山,汉奸队逃窜了。
  日军官看到形势不利,一面调兵拦击独立营,一面集中炮火向刘家庄猛轰。仅在庄东边,就一气打了48炮,并派一批日军扒开南围墙,冲进庄里,双方展开了巷战。自卫队长刘德洪光着膀子,抡起大刀把一个日本兵的膀子砍了下来。当他又抡刀砍向敌人的胸膛时,背上也着了日军的刺刀。临牺牲前,他还大声喝道:“向鬼子冲啊!”一个日军顶着盆,趴在屋顶上向北射击,被自卫队员打中后,滚落在一村民家的水缸里,被这家的老大娘看见,抄起铁锨将其打死。
  当围墙被敌人攻破后,守在前街南草园的刘仲常兄弟四人撤到村里的一家院内。不多时,一群汉奸冲进来,他们扔出两颗手榴弹,炸死三个汉奸,其余汉奸仓皇逃去。过了一会儿,又有一群汉奸闯进来。他们兄弟四人便一齐跳出来,同汉奸展开肉搏,刺死三个汉奸,其余汉奸夺门而逃。接着又有几个日本兵端着枪冲进院内,刘仲常四兄弟投出仅剩的两颗手榴弹,两个敌人倒下。后来,日军、汉奸将院子团团围住。兄弟四人的子弹打光了,手榴弹也用完了,只听老二高喊:“死了也不能让敌人逮去!”紧接着纵身跳下井去,另外三人也随之跳井牺牲。
  在刘家庄村人和诸莒独立营的英勇反击下,日军和汉奸不敢恋战,选择撤离。这次战斗中共击毙日军38人,歼灭伪军102人;我方共牺牲106人,其中刘家庄村民86人。刘家庄抗日自卫战创造了山东抗战史上的奇迹,刘家庄人民“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团结战斗、敢于胜利”英勇抗敌的壮烈事迹很快传遍全省,他们被赞扬为“创造了勇壮的自卫保家范例”。
  红色,是刘家庄最鲜明的底色,也是刘家庄深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如今,这里已成为人们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阵地。人们在缅怀先烈中汲取了奋进的力量,也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得以更好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