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版:公益广告

12版:生活周刊

13版:生活周刊

16版:光影记录

记者探访张择端故居,走进画坛巨擘的精神原乡

牌坊凝古韵 故园花木深

(2025年07月03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择端故居院内花木葱茏。
  看过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的人,无不被深深震撼,北宋画家张择端用手中画笔定格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盛景和百态人生。可是你知道吗,这位画坛巨擘的根就深深扎在潍坊诸城的土地上。2021年6月29日,张择端故居被诸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诸城市历史建筑”。日前,记者探访张择端故里——诸城龙都街道岔道口社区,追寻张择端踪迹,聆听他的传奇人生故事。
□文/图 本报记者 王鲁萍
  牌坊古韵悠长,故园花木葱茏
  日前,记者来到诸城市龙都街道岔道口社区,从张择端文化街区北首的茶道古街向南,走出不远便看到位于张择端文化公园内的张择端故里牌坊。
  牌坊有高低四根坊柱,中间高两边低,坊前有两尊大理石狮子,威武雄壮,栩栩如生。坊柱皆雕有龙纹图案,刻画生动逼真。全坊为三层坊楼结构,底楼横梁雕有双龙戏珠,横梁之上为鼓形立柱,正门横梁立柱之上雕有“张择端故里”几个大字。边门为雕花门额,清新雅致。顶楼为整体雕刻楼顶,两边低矮,中间高起,错落有致。几根方柱将楼顶擎起,雕刻的穹瓦清晰可见。檐角飞翘,似鲲鹏展翅。顶楼两端之上,是一对石狮,翘望远方,憨态可掬;两条似飞似驰的祥龙,嬉戏着宝珠,腾跃翻飞,两边门楼顶,所雕刻的瓦楞齐整有序,与主楼融为一体。两神兽立于其上,凝视远方。
  牌坊坊联由中国辞赋家、资深翻译家、作家王金铃先生所题:灵气独钟千载画圣出东武,神品无右万世一图绘上河。字迹遒劲,挥洒自如,意蕴无穷。2021年6月29日,张择端故里牌坊被诸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诸城市历史建筑”。
  沿着牌坊继续向南走,不远处便是张择端故居。宋时张择端祖辈迁到岔道口村(现为岔道口社区)后,不辍耕作,经商贩运,生活逐渐殷实,除供张择端读书外,还用节余下来的银两修葺翻建房屋。其房屋布局前有南屋、东有厢房,厦庑齐整。后因朝代更迭、战火频仍,遭到损毁。
  为纪念张择端,岔道口村筹措资金在原址上进行了重建。重建的张择端故居是一处四合院,整体为砖混结构,房顶皆为琉璃瓦,错落有致,椽档分明,雕有图案;屋脊高起,檐角凌翘。仿古门窗,方圆结合,格子窗棂,宽窄适度;房前出厦,朱壁画廊。庭院内花木葱茏,馨香宜人。2021年6月29日,张择端故居被诸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诸城市历史建筑”,列入重点保护名录。
  坊联藏玄机,道破“正道”谜
  在张择端文化公园内,还有一个重要文物——“茶臼”。早在岔道口公园(今张择端文化公园)建园时便移至此处安放,底座刻有铭文:此茶臼为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祖传石碓。岔道口村自古为东西南北交通要道,张家怜路人艰辛,遂将石碓抬至路口,盛上热茶,供人随饮,便叫茶臼。因朝代更替战乱,茶臼沉入河底。明末清初,村人清河挖出,延续张家行善。现为公园著名景观。
  在岔道口,关于张择端的传说还有很多,如“吊借柳”“睡驴棚”“张择端三上擂台”等。其中,“张择端为何字正道”的传说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岔道口村位于古诸城西门以西三里之处,地理位置优越,古时是货物的集散地和中转站。客商云集,客栈和餐饮经营者长期在此居住,渐成村庄,是诸城建村较早的村庄之一。
  张择端为何字“正道”呢?是因为岔道口村虽七沟八梁,但自古村人乐善好施。所以,张择端便取字为正道。如今,张择端文化街区内张择端路东段“画圣坊”上的坊联便是对这一故事的生动诠释。上联“东西南北人间有行步正道”既道出了岔道口所具有的择道分野的地理特点,又与张择端的字号“正道”暗合;下联“古今中外天下无图过上河”,“上河”指“清明上河图”,而“过”字亦具多意,让人不胜联想。
  深入挖掘史料,守历史文脉
  漫步张择端文化街区,处处可见与张择端有关的文化符号。不仅有以张择端命名的道路,还有“清明湖”“心语台”“金明池”“画圣亭”等人文景观。可见岔道口人对张择端的喜爱与尊崇。
  岔道口村作为张择端故里,多年来,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张择端文化研究。
  岔道口张择端研究会成立后,针对张择端及其《清明上河图》的传说,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与资料搜集,整理出20余万字的传说文本,并分类编辑成册,成为重要的研究成果。
  此外,岔道口社区还致力于挖掘恢复保护张择端故居、相关遗迹等。追寻张择端少年时在岔道口村的生活印记,深入挖掘历史资料,认真甄别民间传说,开展对张择端故居、相关遗迹等恢复保护工作。不仅重修了张择端故居,修缮了“金明池”“清明湖”,还修建了“画圣亭”“文友桥”等人文景观,为纪念和传承张择端艺术精神提供了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