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6版:光影记录

从工人到作家 他用文学镌刻地方文化记忆

(2025年06月30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开昌邑市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厚重的大门,张葆海再次站在展厅内,思绪进入到“丝绸”中。他曾一次次打量这些藏品,从历史烟尘中梳理它们所在的位置;他曾无数次跟老织工刘元勋交流,了解织绸的工序细节……张葆海在昌邑生活了30多年,他将自己对昌邑的爱、将在昌邑生活的人生感悟与生活感悟,全都融入到“锦绣昌邑”系列小说《大绸商》《大盐都》《大御医》中,用小说镌刻着地方文化记忆,更将笔触延伸至红色渤海走廊的研究领域。
□文/图 本报记者 齐英华
自幼心怀作家梦,执着追梦不负热爱
  今年58岁的张葆海出生在原昌邑县太保庄乡(今属峡山区),儿时便有作家梦,高中阶段创作了3000多字的小说《颤抖》,抒发青春期的心中郁闷。他的职业生涯从电工开始,后来通过自学成为新闻记者、编辑,出版过昌邑市首部新闻作品集《大地求索》。
  2004年初,张葆海从新闻战线转战文化战线,将主要精力放在挖掘整理地方历史文化方面。那些年,他先后主编、参编了《昌邑村情》《昌邑知名企业》《我们走过那黎明的河边》《天南地北昌邑人》等文献资料,创作长篇小说《村里村外》,出版报告文学作品集《时代风采》、中篇小说集《且听蝉鸣》。
  张葆海在2014年调入昌邑市政协工作,参编《昌邑乡村文史大观》三年间,对北孟、饮马、石埠、奎聚四镇街所有村庄做了详细调研,对691个村庄的文化资源、村情村貌等进行普查,积累了大量素材,为后续小说创作打下了基础。
创作系列小说,复活地方文化基因
  张葆海用文学的手法为家乡的历史文化赋能,他通过《大绸商》《大盐都》两部作品,生动呈现了昌邑的丝绸文化与海盐文化;以清代御医黄元御为原型创作《大御医》,展现了当地的中医文化。
  写《大绸商》时,他多次采访老织工,按照工艺流程,一步步亲自体验。特别是写到绸商下南洋、走西域的经历,涉及多个外国地名,他对照地图,模拟行走路线;对于当地风情,他大量查阅资料,甚至多方联系几位在华留学生请教。
  《大盐都》中有关于竹盐生产的描写,虽然现在的设备、工艺日趋现代化,但原理是相同的。炎炎夏日,他冒着高温深入山东泓健盐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了解生产流程,观察烧制变化;对于每一个相关地名,他都实地勘察其特征。
  创作《大御医》时,他不仅翻阅了黄元御的几十本医书,还就把脉、煎药火候等多方请教老中医,书稿中的每一副药方都找多位中医审核。2024年9月,他专程到西安向国医大师、黄元御第六代传人杨震先生请教;同年10月,趁杨震到昌邑参加黄元御中医药文化节之机,张葆海到其入住的宾馆征求意见。
  文化因产业而更富内涵,产业因文化而更加兴旺。“锦绣昌邑”系列小说把地方精神镌刻在人物骨子里,把人物品格渗透进文字肌理中,像三根柱子,撑起了昌邑地方文化的一方天空。
前行不止,新作《大风筝》正在创作中
  昌邑是山东抗日劲旅七、八支队会师地,渤海走廊中心区,胶河战役主战场。如何让昌邑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这也是张葆海思考的问题。
  10年前,张葆海开始挖掘昌邑的红色文化资源,特别对渤海走廊革命斗争史做了重点研究,先后参与龙池镇红色文化展览中心、红色文旅小镇、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等策划布展工作。
  为挖掘渤海走廊革命斗争史,他与几位同志从招远开始,沿渤海走廊从东往西探访100多个村庄,采访了数十位80岁以上老人。在莱州查找到运金部队过胶莱河的渡口,并确认了过河过程;辗转多地采访亲历者和他们的后人,获取不少资料,弄清了渤海走廊的具体路线及胶东抗日军民夺金、运金等细节,还从玲珑金矿带回一些采金老物件和金矿石标本。从建馆收集资料,到撰写布展大纲,张葆海意犹未尽,接着又创作了20多万字的纪实文学《生命密道》。
  这位工人出身的作家,用半生时间证明:最地方的,恰恰是最世界的;最民间的,往往是最永恒的。在他笔下,昌邑不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原乡。他是作家,目前正创作新的地方文化力作《大风筝》,但他的工作又不局限于写小说,他主持“昌邑记忆工程”,留给后人文化DNA,他提出“锦绣昌邑”城市品牌,赋能地方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