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光影记录

09版:陈从周与潍坊古建园林

10版:陈从周与潍坊古建园林

11版:陈从周与潍坊古建园林

12版:陈从周与潍坊古建园林

13版:陈从周与潍坊古建园林

14版:陈从周与潍坊古建园林

15版:陈从周与潍坊古建园林

16版:陈从周与潍坊古建园林

推介十笏园 不吝惜笔墨

(2025年06月13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笏园的稳如舟亭
  十笏园“鸢飞鱼跃”景观
  1983年9月,陈从周来潍坊参加城市总体规划评议会,并勘查古建,他下榻十笏园宾馆,并留下墨宝。他在主编的《中国园林鉴赏辞典》中,以2700余字介绍了十笏园。陈从周称赞十笏园的核心是水石之美,缠绵有情。
主编中国园林辞典
大篇幅介绍十笏园

  陈从周在《一肩行李鲁中程》记述了1983年5月、6月潍坊之行:
  “1983年,留益都之日,其间曾去潍坊市,郑板桥做县令的潍县,在此市中。记得前年到此,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一路青青上柳条,春游谁计客程遥,潍城写得三竹杆,我比重来郑板桥。’此诗题在为当地宾馆画的一张竹上。”
  潍坊市博物馆名誉馆长孙敬明回忆,他1984年12月在十笏园工作,曾在此工作了24年。他听说过当年陈从周来潍坊的往事。陈从周提到的十笏园博物馆讲解员薛慰慰,后来调到了济南。还有一位解说员姜秋燕,是青岛下乡知青,后来调回了青岛。十笏园不大,只有两名解说员。
  当时,过往潍坊十笏园的名流多下榻在十笏园宾馆。时任宾馆经理任传夫,是莱州人。宾馆对客人热情招待,大家、艺术家、画家、专家入住十笏园宾馆后,留下了很多画作。陈从周出于对宾馆招待的感激,留下了墨宝,在情理之中。
  而按照“陈从周年谱”,1983年9月,陈从周到潍坊参加城市总体规划评议会,并勘查古建。虽然目前没有去往何处的记录,但十笏园是绕不开的古建,这应当是陈从周第三次与十笏园见面。十笏园使陈从周印象深刻,也得到了他的长期关注。
  陈从周主编的《中国园林鉴赏辞典》中讲到了全国的园林,私家园林里面山东单篇介绍的就有潍坊的十笏园。篇幅长达2700字,不仅讲述了十笏园的建成历史、得名原因、总体风格、园林特色,还详细描述了十笏草堂、园中园、蔚秀亭等。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原院长、陈从周的学生李振宇在《陈从周的客厅》里写道:“当年,陈从周先生的家,在同济新村‘邨字楼’。先生的住房在底楼,有一个朝南的小客厅面向小花园。先生兴致好,即席漫谈古今。梁谷音来了,先生会谈昆曲与园林在艺术上的共性;山东的客人来了,先生会讲郑板桥和十笏园;宁波的客人来了,会谈天一阁藏书;苏州的客人来了,先生会打趣问当年拆下的城砖而今安在。”
  可见,潍坊和十笏园在陈从周心里有着重要的位置。
水石之间温婉情深 康有为曾留诗园中
  陈从周称赞十笏园的核心是水石之美。“潍坊十笏园,清水一池,山廊围之,轩榭浮波,极轻灵有致”。
  十笏园的园内凿池引水,堆石成山,造景成熟美观,布局严谨合理,因此有“北方园林之最”的美称。十笏园院内前部以水池为中心,四周配置四合式庭院,具有江南园林小巧玲珑的特色。水是园的血液,山是园的骨架。
  轴线上的景观建筑布局严谨,疏密有致。假山、池塘、曲桥、回廊、亭榭、书斋、楼宇、客房等精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紧凑而不拥塞,错落而又主从分明。特别是中轴线上的山水景观,袖珍,精美。亭台阁榭,临水揽胜;湖光山影,相映成趣;彩鱼戏水,柳岸闻莺;长廊曲转,沧浪闲静;南雅北重,相附相融,使其成为文人心中润诗、画家长卷抒情的佳地胜境。
  1925年7月,康有为在园中即兴留诗一首,“峻岭寒松荫薜萝,芳池水面立红荷,我来桑下几三宿,毕至群贤主客多”,以赞誉十笏园的水石之境。
  入园即是忘忧客,到此无非画中人。那假山、池塘、曲桥、回廊、亭榭、书斋、楼宇、客房等精巧结合,既有南方园林韵致,又具北方建筑特色,熔南北建筑于一炉,将园林与居家连在一起,设计巧妙,布局严谨,成为独具特色的北方名园。
  难怪,在陈从周的眼里,十笏园是缠绵有情的。
诗书画印吸引文人墨客 建筑取名各有渊源意味
  陈从周常从诗的角度来欣赏园林,说园始终不离一个“情”字。“造景自难,观景不易。‘泪眼问花花不语’,痴也。‘解释春风无限恨’,怨也。故游必有情,然后有兴,钟情山水,知己泉石,其审美与感受之深浅,实与文化修养有关”。
  “亭台虽小情无限”。陈从周眼里的十笏园是有情的,这是他一贯重视的园林的“情”字。这个情,氤氲在文人墨客的翰墨里。十笏园吸引了许多名人雅士纷至沓来。
  十笏园的主体建筑“砚香楼”,曾是藏书、读书、交流之所,身处其中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高谈阔论之声。砚香楼墙壁上嵌有郑板桥、金农等书画家的真迹碑刻90余方。
  园内北端有清末潍县学者张昭潜撰文、状元曹鸿勋所书《十笏园记》,它与南端园主人丁善宝自写的《十笏园记》遥遥相对,篇名虽同,但所述各异。
  十笏草堂的明间雕花门,上悬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先生手迹“无数青山拜草庐”匾额。亭北隔水相望的花墙六角门上,有“鸢飞鱼跃”四字刻石,飞动宛转,是唐代著名学者韩愈手迹。稳如舟小亭的北门悬挂一副对联“雷文古鼎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手书。小亭的门上“涛音”额,为清代书法家桂馥手迹。
  园内建筑的取名意味深长。园中园的过厅名“深柳读书堂”,取自唐代诗人刘昚(shèn)虚诗中名句“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颂芬书屋”厅后院,西为厢房,北厅高台出厚,高大宏伟,名曰“雪庵”,康有为过潍县游十笏园,其改题名为“小书巢”,并延续至今。
  丁善宝极其仰慕郑板桥,园中精心选刻了许多郑板桥的作品。如“稳如舟”小亭北门“雷文古鼎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的对联,假山半山腰风雨亭内的壁间嵌有郑板桥书画石碑三通,回廊墙壁亦嵌有郑板桥书画石碑多块。
  由于丁氏家族一直以诗书传家,并交友广泛,当年的十笏园也成为文人雅士的活动中心,据《潍县志》记载,“达官、名士、骚人、墨客过潍者,无不以得游斯园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