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三春晖母亲节特别报道

08版:光影记录

09版:王尽美在省立一师

10版:王尽美在省立一师

11版:王尽美在省立一师

12-13版:王尽美在省立一师

14版:王尽美在省立一师

15版:王尽美在省立一师

16版:王尽美在省立一师

别再让“心机商标”耍心机

(2025年05月09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评论员 孙瑞荣
  “买了‘去屑三分钟奇迹洗发水’,用后发现去屑效果一般,根本没有奇迹可言。找商家理论,对方说这款洗发水就叫‘去屑三分钟奇迹’。”这是北京市民刘爽前不久的一次网购经历。刘爽在网上发布了自己的遭遇,发现不少人也有类似的经历,网友将此现象称为“心机商标”,包括“××0添加”酱油、“壹号土”猪肉等。网友纷纷表示被这些商家绕进了“文字迷宫”,不知不觉中掉入了其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   (据《法治日报》)
  从“山里来的土”鸡蛋,到“0添加西”梅;从“只有水盐和面粉,其他没了”调味品,再到“120W”充电器,这些听起来极具吸引力的商标,实则是商家玩的“文字游戏”。商家通过拆分词汇、夸大描述、模糊标注、大小字号混用等方式,把商标隐藏在文字内,制造信息差,混淆视听,让消费者产生错误认知,进而影响购买决策,以获得商业利益。
  从陆续曝光的案例看,“心机商标”五花八门,叫人眼界大开。企业的小算盘打得啪啪响,看似合理使用了商标注册规则和商品标签规则,实则欺骗、误导了消费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如果任由“心机商标”或类似昧了良心的欺诈行为大行其道,对消费市场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
  经营者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初衷可以理解,但市场经济也是诚信经济和法治经济。注册“心机商标”误导消费者的这种急功近利的营销手段无疑是为企业的发展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与其费尽心思起名“擦边”,在法律边缘疯狂试探,不如老老实实提高产品质量。
  治理“心机商标”乱象刻不容缓。有关部门一方面应加强对商标注册的审查核实力度,严防带有误导性、欺骗性,或与知名品牌相似的商标进入市场;另一方面应建立常态化执法机制,通过协同研判线索、制定行动方案、开展现场检查等,集中查处商标侵权及误导性商标案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让商家不敢、不能打这种“歪主意”。行业协会则应当推动建立商业伦理公约,将“不利用商标制造认知偏差”纳入企业自律准则。消费者自身也应提高警惕,增强辨别能力,在购买商品时不要被商标的名称所吸引,而要仔细查看商品的成分、功效、产地等信息;若遭遇欺骗,要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