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涛
1928年,周明泰所辑的《续封泥考略》收录有大量的齐国封泥,对此前吴式芬、陈介祺合撰的《封泥考略》一书进行了有力补充。齐国封泥因多出土于临淄齐国故城附近,世人又称其为“临淄封泥”,封泥上多为秦汉时期山东各地的各级官印。周明泰书中所录的临淄封泥,多源于其族兄、金石学家周进,而周进所藏封泥四百余品,又多源于清末黄县(今烟台龙口)首富丁树桢。丁树桢曾于齐地大肆收购封泥,所藏临淄封泥种类极为丰富。
周氏书中收录有一枚珍贵的“石泉邑丞”封泥,是源于汉代潍水石泉城的珍贵文物。邑为县的别称,邑丞即县丞,是县令的佐官,负责协助县令管理一县的政务、文书和司法等事务。此枚“石泉邑丞”封泥,即为当时的石泉县丞在密封简牍时所盖下的官印。
石泉城位于潍河的东岸(今高密市注沟社区李家埠村),建置上限不详,西汉设为县,成为高密国下辖的五县之一。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高密国,故齐,文帝十六年别为胶西国,宣帝本始元年更为高密国……县五:高密,莽曰章牟;昌安,石泉,莽曰养信;夷安,莽曰原亭;成乡,莽曰顺成。”此城南望巴山,西临潍河,城内和城西的潍河河段上均产石,疑似巴山余脉延绵至此;又多泉眼,石泉之名应源于此。楚汉相争潍水之战时,韩信设计囊沙破龙且,曾在石泉城西的潍河段上筑坝,囊沙断水。韩信选择潍水此段筑坝,一方面考虑的是战场的位置,另一方面很可能是因为此段的河底怪石耸立,筑坝时地基牢固,让筑坝变得更为简易。与石泉城隔潍河相对的古县村,清代曾出土汉三年(公元前204年)铭文弩机,证实了汉军曾驻兵在此。而韩信坝旧址,则成为了后世追捧的怀古吟咏之地,无数的文人雅士曾来此凭吊韩信的丰功伟业,“韩王坝月”成为了古诸城八景之一。
高密国在王莽篡汉后国除,石泉县改名为养信。东汉时,恢复旧称,行政单位降级为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东汉应劭《地理风俗记》云:“平昌东南(实为东北)四十里有石泉亭,故县也。”亭是秦汉时的行政单位,亭下设里,亭上则为乡,乡上为县。此时的石泉亭,已经并入当时的高密县之中,成为了县下面设置的一个基层单位。石泉城在历史上的消亡时间不详,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称“潍水又北迳石泉故城西”,此时的石泉已经成为故城,疑似石泉在此已不复存在。
周进、周明泰所藏封泥,后归族甥孙鼎。孙鼎是著名金石学家,也是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周叔弢的外甥,1949年前为上海的著名工程师,曾当选为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他受其舅氏的影响,早在上世纪30年代开始搜集文物,藏品以青铜器、封泥、钱币最为丰富。1949年后,他作为上海著名的工程师,成为国家重点人才,工资为党中央特批,每月工资有900元。所以,孙鼎成为上海少数在1949年以后还能继续购买文物的藏家之一,藏品也愈加丰富。上世纪70年代末,孙鼎去世后,他的遗孀举其所藏捐赠给上海博物馆,这枚珍贵的“石泉邑丞”封泥亦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