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6版:光影记录

孩子在校被欺负
家长有必要介入吗

(2025年04月14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伊伊妈妈问:今年十岁的女儿伊伊,最近回家总是情绪低落。经追问得知,班里有几个男同学总叫她“小胖子”,有时候还扯她的头发。我担心自己的介入,会让老师与其他家长觉得太过小题大做,也担心孩子因此在班级被孤立。不介入,又担心伤害持续下去会加深。为此很是苦恼,不知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张仲华回复:一般来说,孩子在学校里面发生事情,家长可能会有两种反应。一种反应是孩子很受伤,家长却觉得没那么严重,认为对方同学只是调皮、开玩笑,是自家孩子过于矫情了;另一种家长恰恰相反,孩子讲了学校里的事情,家长的反应比孩子还大。
  当孩子讲学校发生的事情时,作为一名智慧的家长,一定要观察孩子的状态并进行评估,不能高估也不能低估,再确定是否介入,以及如何介入?
  家长是否介入,以孩子的感觉为标准。如果孩子说完觉得没啥,那就问问需不需要家长帮忙,如果需要,就去帮孩子。如果说不需要,那家长就不要介入。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很受伤,很难受,那家长就要介入,直到孩子心里的阴霾扫去为止。
  以下是关于介入的几个方法,供家长参考:
  一、家长首先要做到:倾听孩子的心声;接纳孩子的情绪;蹲下与孩子平视,适当地拥抱,给孩子安全感;培养孩子勇敢的性格,让她参加竞技类的体育运动,在竞争和对抗中,强健身体,培养勇敢拼搏的意志,使性格外向些;平时多赋能孩子,赋能的话语可具体到某个点。
  二、稳定孩子情绪,一起探讨解决方法。得知孩子被欺负时,家长首先要稳定其情绪,了解事情的经过。如果孩子不愿意说,可以让孩子通过绘画等方式把情绪画出来,针对画作探讨解决方法。
  三、鼓励让孩子尝试自己解决和同学之间的冲突。可以尝试这样做,与孩子进行模拟场景练习坚定回应(如直视对方说“请停止,否则我会报告老师或家长”)。
  四、家长和老师干预化解:如果孩子自己未能解决,要向老师反映,委托老师出面干预化解。必要时联系对方家长参与化解,矛盾化解后,过错方要道歉,并表态此种情况以后不会再发生。
  家长此刻的引导,能帮助孩子将挑战转化为心理韧性的培养契机,所以,家长通过多层面应用发展性的干预,既能解决孩子当下困扰,又能提升孩子的心理弹性,家长避免过度保护,剥夺孩子解决问题的成长机会,保持“支持而不替代”的原则。若孩子被欺负干预不及时,出现心理问题,请及时寻求心理专业人士的帮助。
  本版均据《温州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