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妈妈问:君君从小有个“好朋友”——玩具熊,无论去哪里都要带着它,尤其是睡觉时一定要有它的陪伴。一次旅途中,他睡着了,爸爸抱他下车,把小熊遗落了。事后,君君非常伤心。于是,我们想给他买个新玩偶替代,他也不愿意,最近晚上睡觉都睡不好。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改变目前这种伤心、消极的情绪,帮孩子找到新的“好朋友”。
心理咨询师陈海梅回复:从君君妈妈的描述中,我们能感受到君君对玩具熊的依赖。
首先,我们要接纳君君的情绪,可以这样回应孩子:“小熊陪伴了君君这么久,就像一个最亲密的朋友一样对不对?现在突然不见了,心里一定很难过。”通过“情绪温度计”游戏让孩子量化悲伤程度(如0分-10分),帮助其具象化感受。情绪温度计就像其他温度计一样,只是它是测量我们的感受而不是提问的。知道自己的感受或情绪的强度,我们用数字0到10来感受打分,如果是10分,就表示非常满意开心;如果是0分,就表示非常伤心难过。
其次,让君君给小熊做一个告别仪式,处理分离焦虑。建议制作“记忆宝盒”:放入小熊照片、绘画和小熊的故事、录一段告别语音等,将实体依恋转化为“心中的小熊”:“小熊陪伴了君君这么久,它也很想念自己的妈妈,现在它去找妈妈了,我们希望它在妈妈的陪伴下像君君一样幸福,小熊也会想念君君的。”
再次,父母协同重建安全系统。给君君购买一个相同的小熊(如果买不到相同的小熊,可以买相似的毛绒玩具),用“新买的小熊+妈妈拥抱”构建双倍温暖结界:“这只新的小熊是原来的小熊派来陪伴君君的,小熊会对君君说什么呢?”
最后,亲子共同创作《小熊旅行》小故事:原来的小熊正带着妈妈环游世界,会通过梦境分享听到的、看到的。君君每安稳睡一晚,第二天就可以跟妈妈一起讨论一个小熊旅行的小故事。妈妈借机赋能:“小熊用这种方式教你什么是爱,它希望你成为勇敢的小男子汉。”
学龄前儿童的过渡性客体依赖是正常发展阶段,要避免强制戒断依恋。通过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为可操作的游戏化方案,既能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又能帮助其在安全的环境中完成哀伤处理,最终实现从“实体依赖”到“情感内化”的健康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