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是我们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富矿。关键是如何去积累、去挖掘、去消化,建立自己系统化的素材宝库。我的体会是,一名作家就应该扎在书里,扎在文字里,扎在地域文化的泥土里。当你从泥土里钻出来的时候,你就会如沐春风,希望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3月22日,在“抒写最美家乡·悦享更好潍坊”——潍有书香读书会上,潍坊作家张葆海以《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为题,与广大读者共享春日文学盛宴。
□文/图 本报记者 郭超
为挖掘地域文化,历经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每一名作家都有一座精神原乡,其中,地域文化是创作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张葆海来说,同样如此。张葆海出生在昌邑南部的一个村庄,他始终扎根乡土并汲取最纯粹的创作养分,以朴实深情的文字,将潍坊地域文化娓娓道来。
读书会上,张葆海浅谈了“地域文化是滋养作家灵魂的土壤、地域文化是文学创作的基石”创作感悟,同时分享了如何与文学结缘的故事。
从热爱到执笔,文学始终是张葆海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部分。故乡的田野、沟渠、水库等景致,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的脑海中,融入他的文字中。报告文学《大地回声》、新闻作品集《大地求索》、报告文学集《时代风采》、中篇小说集《且听蝉鸣》《澡堂》、长篇小说《村里村外》《大清神鼎》……张葆海无论走到哪里,故乡永远是他不曾忘却的根,对家乡的情感流淌在一部部作品中。
张葆海在挖掘地域文化过程中,历经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参与《乡村文史大观》编撰和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建设期间,他历时3年走遍昌邑市的691个村庄,对每个村的地理位置、人文景观、古迹遗址、名人轶事、传说掌故等了如指掌。他坚持沿着渤海走廊的路线进行调研、采访、收集文物,先后到多座城市采访革命后代和亲历者,参与撰写布展大纲等,收集提供了重要历史资料。长篇纪实文学《生命密道》的出版,全面展现了渤海走廊的基础、开辟、保卫以及重要作用,成为展馆的有效补充和深化。
一直用文字倾诉对家乡的热爱,将继续拓展创作空间
“一个地方也好,一个人也好,只有文字和文化是可以传承的。有了30多年的积累,我对昌邑的一草一木、一街一巷了然于胸。如何将这些地域文化赋能产业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一个大课题,也是一名作家的使命和责任。”张葆海一直用文字倾诉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他也意识到文字可以为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为此,张葆海根据昌邑市丝绸文化、海盐资源等分别创作出版体现昌邑人艰苦创业、团结包容以及奋斗精神的长篇小说《大绸商》和《大盐都》,均在社会引起广泛好评。张葆海在读书会现场与大家分享了创作历程,引起不少人共鸣。
张葆海还分享了他今年出版的新作《大御医》。这部作品以清代昌邑籍著名医学家、尊经派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黄元御为原型,以弘扬中医文化为宗旨,塑造了一位真实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一代医宗”形象。
读者倾听张葆海分享后,展开了热烈交流。有读者对张葆海的写作经验感到好奇,也有读者就阅读中的问题向他提问,还有读者对他挖掘地域文化持之以恒的精神和付出的心血感到由衷钦佩。
张葆海表示,下步,他将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拓展创作空间,加强与潍坊各县市区的交流、学习,并着手创作长篇小说《大风筝》。
“抒写最美家乡·悦享更好潍坊”——潍有书香读书会由潍坊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潍坊市作家协会主办,潍坊市图书馆、潍坊文学院、奎文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读书会旨在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打造好“潍有书香”全民阅读品牌,助力书香潍坊建设,每期邀请潍坊著名作家推介其精品力作,通过创作经验分享、对话碰撞思想火花、读者作家互动交流等丰富形式,引领广大市民品味丰盈的文学力量,共享阅读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