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郭超
关注中国女性、展示东方女性匠人的纪录片《中国绣娘》,自3月5日每天19:28在CCTV-9播出以来(央视频每天12:00更新),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潍坊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李银凤传承弘扬潍坊刺绣的故事,于3月8日在节目中精彩亮相,让观众领略这项指尖上的非遗技艺。
纪录片《中国绣娘》是一部关于刺绣的纪录片,该片共五集,以东南西北中地域划分,通过全方位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刺绣的技艺及色彩纷呈的绣娘群体,展现当代中国女性的情感、生活和风采。当晚,节目中以黑龙江、北京、山东、新疆等地为拍摄地,介绍宫廷绣、鲁绣、哈萨克花毡等绣种,凸显北方绣娘敢打敢拼、刻苦奋斗的精神。
“风筝游龙,刺绣腾龙。”节目在介绍鲁绣时,以李银凤的潍坊风筝题材刺绣作品《飞天》娓娓道来,为观众呈现鲁绣艺术大观。潍坊刺绣作为鲁绣中最重要的一支,具有针脚致密、质朴大气、色彩对比鲜明等特点。历史上潍坊手工业发达,曾有“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的美誉,绣花女手中的“潍绣”更是名噪一时。2006年,潍坊刺绣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丰厚的文化土壤,正是李银凤心意驰骋的舞台。节目中,李银凤首先讲述了自己与鲁绣结缘的故事。原来,她自幼喜欢刺绣,在高中勤工俭学期间,一次意外事故导致手部烫伤。养伤需要时间,学业难以继续,李银凤在人生岔路口面临艰难选择。失去指尖的李银凤,双手虽不影响生活,之于刺绣却似天方夜谭。双手不协调、发力困难,但李银凤并不服输,烫伤第二年就下定决心一门心思绣下去。李银凤身为一名潍坊人,性格如同齐鲁山水,温柔里透着不可动摇的坚韧。她克服种种困难,走上了推广家乡文化、传承弘扬潍坊刺绣的道路。
节目重点介绍李银凤历时8个月创作《生命之光》的故事,作品展现一片枯枝残荷与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惺惺相惜,希望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不完美的身体也能塑造完美的人生,让人们看到生命的力量。此外,节目还介绍了她创作《孔子》时对传统文化的敬重。这些作品用色丰富多样,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具,在李银凤的描述下,观众看到她以鲁绣为载体,将潍坊刺绣搬上更为广阔的舞台,同时也看到她作为一名潍坊人,勤奋坚韧、大胆开拓、不屈不挠的精神。
一针一线间描绘方寸世界,色彩瑰奇中讲述百态景观。在李银凤的指尖流转中,潍坊十笏园博物馆、昌邑市柳疃镇的中国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等标志性景点也一一出现,让人一睹潍坊的城市文化底蕴。
李银凤观看节目后感慨颇深,她表示,《中国绣娘》是国家级媒体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刺绣的一次精彩聚焦。绣绷之上,流转着东方女性的千年智慧,是缱绻心语,更是岁月修行。人间一技的背后,正是绣娘的生命之光。她希望借着这个栏目,继续用实际行动推动潍坊刺绣的保护与传承,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特色和潍坊特色的刺绣作品,让更多人在潍坊刺绣中看到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