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良
大年初一,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话题总免不了落在春晚上。尤其是一些经历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看完春晚总感觉有一丝遗憾,并说一年不如一年。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
我认为,这不过是时代变迁的一种自然反应。社会在进步,文化在多元发展,若仍用原先那种文化饥渴的心态去衡量现在的春晚,未免显得有些固执。小时候,我们挤在人堆里看不会动的幻灯片,那份新奇与期待,如今已难以复述。
电影、电视相继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滋润着人们的精神世界。那时的春晚,我们看完后,几乎能从头到尾记住每一个细节,能津津乐道好长时间。是因为当时导演的水平真的那么高吗?恐怕也不尽然。更多的是因为,在那个物质与精神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人们的欲望也不高,以至于任何一点娱乐都能让其心满意足。
打开电视机,只要节目中相声演员一出场,观众便笑声连连。那些现在看来或许有些幼稚的笑话,在当时却能让人们捧腹大笑,甚至笑出眼泪。这并非因为演员的表演水平有多么高超,而是因为人们当时的笑点太低。有时候,演员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做,只是站在台上,人们就会咧嘴“哈哈哈”。
如果现在将那时的春晚再重放一遍,恐怕这些当年的忠实观众,也难以找回当时那美好的感觉。这就像在物质不丰富的年代,一个白面馒头都能让我们回味良久,而如今,馒头的香甜只能在记忆中寻觅了。
人们常感叹,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但在我看来,这并非年味本身变淡,而是我们的口味变得越来越挑剔。小时候过年,白菜萝卜炒一大锅,我们也能吃得津津有味。而现在,平日里鸡鸭鱼肉应有尽有,我们反而开始担心这些食物的副作用,有人怕吃了会“三高”,有人怕吃了会发胖。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我们不能再拿着那把老木尺衡量现在的生活了。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我们都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那些哀叹与埋怨,在我看来,不过是时代洪流中的一声叹息罢了。 其实,看不惯,这是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表现。时代的发展用“日新月异”这个词都无法表达了,几乎每分每秒都会有惊人的变化。
年味并未变淡,只是我们的心境与需求发生了改变。我们心中的年味,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的发展了。明明年轻人都去了“星巴克”,我们却埋怨他们不去小菜馆。存在即合理,让我们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接纳新的年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