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版:公益广告

12版:生活周刊

13版:生活周刊

16版:光影记录

离人三三两两 惹人惆怅惹人泪目

(2024年11月14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蕾

  时间很长,变的不是姥姥,而是自己。
  泰国电影《姥姥的外孙》讲述的是出身泰国华人家庭的阿安照顾重病姥姥的故事。阿安是个性格叛逆的年轻人,暂时待业在家,看到堂妹因照顾病重的爷爷意外继承房产后,他打算效仿,将此照搬到身患绝症的姥姥身上,希望发家致富,但是,阿安的两个舅舅也各怀心思争着照顾姥姥。姥姥如一只惊弓之鸟,小心翼翼地审视着儿女、外孙的“孝心”。
  独居的姥姥罹患癌症时日不多,仍然早起卖粥攒钱。姥爷败家,姥姥卖了一辈子粥养大了二子一女。她长年供奉菩萨,不吃牛肉,省吃俭用,经常吃过期的食品。姥姥不太习惯接受儿女“突然的孝顺”,故言语刻薄,拒绝他们的“好意”,其实姥姥对他们的心思心知肚明,因为儿孙们想做“全职儿女”“全职外孙”,“孝顺”都是“明码标价”的。
  姥姥大多时候沉默不语,显得很宽容,因为看透了太多,不愿意戳破别人的“小心思”——有钱的儿子惦记她的房子,好吃懒做的儿子偷她的钱。姥姥做化疗之后需要人照顾,问阿安是不是也想要回报,阿安迟疑了。
  但是,姥姥依然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爱着所有的家人,到寺庙里给全家人祈福,即使家人们有着自己的想法,并没有把她很放在心上。姥姥内心希望孩子们常常来看她,宁可跟自己的哥哥借钱买了一块风水上佳的墓地,显得子孙孝顺,还期许兴旺后代,孩子们念着自己的好能多来看看她。姥姥那辈人习惯用虔诚朴拙的心理,向命运作出长久的承诺,以达成自己的愿望,但是又不愿意对别人说,比如姥姥希望身体较弱的儿子健康长大,便开始信奉观音菩萨,不再吃喜欢的牛肉。
  《姥姥的外孙》反映了很多传统家庭中老年人的生活,一种被忽视的“孤独”。他们默默接受老年的独居生活,早早坐在门口等儿女们回家吃饭,默默接受家庭聚餐后吃不完的剩饭。但是,儿女们成家以后有了自己的生活,不可能常伴左右。其实,对老人真正有益的是细水长流式陪伴,不是极度热闹过后的落寞。
  家庭之间很多不和睦有诸多相似性,有代际遗传的基因,而且很多家庭的人际关系让人窒息,只想让人早点逃离。姥姥卖掉了房子给了好吃懒做的舅舅,理由是他靠自己活不下去,这让阿安大为震怒。
  子女们都想知道谁是父母最爱的孩子,是儿子还是女儿?是照顾父母最多的?还是从父母那里拿钱最多的?子女众多的家庭大多不能“一碗水端平”,照顾老人到老的子女有时不能继承遗产,反而让父母失望的孩子得到的更多,从而更加重了手足之间的矛盾。这层矛盾遗传到下一代身上,父不知子,子不知父,沟通不能彻底化解个体对世界的不同体验。
  人生在世,无论是苦是甜,尤其是关于爱的承诺,不能复制。就像家人一样,他明明就在那里,却不知道如何爱他。
  阿安的变化是无声无息的,他一直陪伴姥姥走到最后。他看到了姥姥是如何履行爱的承诺,理解了姥姥的某些坚持,所以不知不觉地提醒家人要继承姥姥的潮汕话。突然,阿安接到一个银行电话,称他有一笔存款,是姥姥在银行为他留下了一笔成长基金,足足有一百万泰铢。原来姥姥因为阿安刚刚上学后的一句“希望姥姥给自己存够一百万,然后给姥姥买一个大房子”戏言,一直履行承诺存到自己去世。
  时间很短,离人三三两两,惹人惆怅,惹人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