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节气已过,气温明显下降,北方各地陆续进入供暖季。窝在空调房、暖气房的沙发上,追一部喜欢的剧,简直不要太幸福。那么,在没有空调和暖气的古代,人们如何过冬呢?
古代人的取暖方式
远古时期
用火堆、火塘取暖
现代人能够拥有各种取暖方式,必须得感谢那些经过无数次摸索尝试的古代先民们。早在旧石器时代,生活在辽宁营口金牛山的早期人类就已经学会了在冬季靠火取暖。
考古工作人员曾在金牛山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大量用火遗迹和遗物,而在灰烬堆周围遍布了烧骨和被火烧过的石块。由此可以推测出:金牛山人在经过长期的摸索尝试后,学会了在火堆旁垒起圆形的石头圈,这样可以更好地维持火势,也能保存火种。在漫长的冬季里,他们白天出去打猎,采摘果实,晚上就在洞穴里生起火堆,一边烤制美食,一边取暖,同时还可以吓走野兽。
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又将火堆搬到了室内。这个时候,他们早已熟练地掌握了人工取火这项技能,于是在取暖设备上进行了技术升级,火塘诞生了。
火塘,即在居住的房屋中间挖一个小坑,四周垒上砖石,用来生火。你可别小看这个火塘,它的位置通常是对着门道,这样既能挡住外面吹进来的寒风,又可以吸收氧气持续助燃。在火塘的边上,考古工作人员发现还埋有一些陶罐,里面存放着火种炭灰,随时可以将火塘里的火重新点燃。拥有火塘后,古代先民们无论干什么都围着火塘,就连睡觉也围在火塘边。一直到商周时期,火塘依然是冬天取暖的最佳单品。
春秋时期
镣炉及火炕雏形诞生
火塘再暖和,但只能固定在一个地方,尤其是冬天,干什么都得围着它,多少有点不自由。为了克服这个难题,春秋时期的人们发明了可以移动的取暖器具,即镣炉。河南省新郑县李家楼出土的“王子婴次”青铜炉就是典型的镣炉,也可以通俗一点称其为火盆。它的形制小而浅,与它同时出土的还有漏铲和炭箕,作用大概是用来添加火炭的。
有了可移动的取暖器具后,冬天在室内活动的范围也大了些。或许是在火塘和镣炉旁坐久了,聪明的古人发现它们周围的地面因长时间被火烤,摸上去一点也不潮湿,而且保暖的时间还挺长。天这么冷,也不可能躺在火上,那得被烧死。但如果先将地面用火烤热,再躺在上面,简直不要太暖和。古人执行力强,想到就做,后来这种取暖方式被称作“烧地卧土”,也是火炕的雏形。
说起这“烧地卧土”,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宦官。据《左传·昭公十年》载:“冬十二月,宋平公卒。初,元公恶寺人柳,欲杀之。及丧,柳炽炭于位,将至,则去之。比葬,又有宠。”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位宦官叫柳,他深得宋平公的宠信,因此有点仗势欺人,就连当时还是太子的宋元公也吃过他的闷亏,恨不得把他给杀了。后来,宋平公薨逝,宋元公要为父守丧。当时的礼制是要“寝苫枕草”,也就是冰天雪地的腊月里,宋元公得以草为枕,坐卧在地上,不冻死,也得患上风湿。柳知道自己得罪过宋元公,于是想借此机会讨好一下。他每天都用炭火将宋元公所坐的地面烤得热乎乎的,并且在宋元公来之前,将炭火撤出去。宋元公屁股暖了,心也暖了,最后不仅没杀柳,还给他升职了。
秦汉时期
室内建壁炉,墙上涂花椒泥
当“烧地卧土”这个取暖方式被推广后,古人尝试过大面积使用,但最后发现不太容易实现,尤其是室内的烟雾太大了,不冻死,也得呛死。有什么办法能让整个屋子都变暖起来呢?
在秦都咸阳一号建筑遗址中,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古代工匠们为秦王设计的一种壁炉。这个壁炉算是大型供暖设备,高1.02米、纵深1.1米、宽1.2米,炉身用土坯砌造而成,炉膛内像一个倒扣的瓮,其中腹部宽大,可以使热气在炉膛内充分运转,同时也可以使烟雾迅速排出。壁炉的炉顶是“入”字形,从字形上来看,是为了扩大壁炉的散热面积,屋中的三个方向都可以散发热量,同时也对屋子的中央有聚暖作用。
据推测,这个建筑遗址中包含了厅堂、卧室、浴室,看来秦王不仅日常可以取暖,就连洗澡都有了“浴霸”。大概是担心温度忽然降下来,秦代工匠又在壁炉的炉口前设置了灰坑,炉左侧则有存放木炭的炭槽,这一设计可以有效延长木炭的燃烧时间,使室内长时间保持较高温度。
秦王这种大型取暖设备并不普及,毕竟取暖成本太高。至西汉时期,又出现了环保型取暖妙招:设计一间温室。古人的脑洞很大,在品尝过花椒后,他们认为花椒不仅闻起来香,还是温性的,于是就将花椒捣碎和泥涂在墙壁上。
据《西京杂记》载:“温室以椒涂壁,被之文绣,香桂为柱,设火齐屏风,鸿羽帐,规地以罽(jì)宾氍毹(qú shū)。”最出名的莫过于西汉的温室殿,墙上有椒泥,挂着用大雁羽毛做成的幔帐,地上还铺着西域毛毯。冬天置身其内,自然不会感觉寒冷。
明清时期
利用火炕的原理铺设地下火道
虽然有了壁炉这种大型取暖设备,但不是人人都是秦王。普通人想要取暖,还得想个简单的办法。
在魏晋时期,有人白天站在灶台前做饭,一边炒菜,一边感受锅内腾起的热气,忽然灵机一动:要不就睡在灶台上?这个主意一出,大家都觉得可行,于是晚上把灶台上的炊具拿开,再将火孔堵上,直接在灶台上铺上被褥,一夜都暖和和的。这个两用灶在睡觉的时候就被称为暖床。
晚上天天睡灶台上也不是事,毕竟挪来挪去也麻烦。人们又给暖床更改了配置,将其与灶台分离成用烟道相连接的两个主体,烟道内的烟雾可以顺着屋外的烟囱排出,于是火炕诞生。至辽金之际,火炕经过无数次改造与升级,已经相当完善,就连国宴也是设在火炕上。朱熹的叔祖朱弁第一次在北方看到火炕时,大为震惊:“御冬貂裘弊,一炕且跧伏。”
到了明清时期,古代建筑师利用火炕的原理,在紫禁城宫殿下面铺设了地下火道,然后在殿外廊下灶口处烧炭,这样产生的热气再通过火道传送到室内地面上。若是在有火道流通的地方以木板作为隔断,并将这个区域包围起来,那么温度会比其他区域更高一些,这也就是我们常在古代宫廷剧中看到的东西暖阁。
古代的“暖宝宝”
为方便拿取
古人发明多种取暖小物件
除了取暖设备外,古人也有自己的“暖宝宝”。
冬天,为了能睡在暖和的被窝里,古人发明了卧褥香炉,其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西汉司马相如的《美人赋》,后《西京杂记》也有记载。这种卧褥香炉是一种铜制容器,里面可以加入炭火和香料,放在被窝中,无论怎么翻滚,香炉四周的环形支架都能保证香炉呈水平状态,压根不用担心它点燃被子。
手炉出现的时间与卧褥香炉差不多,都是巴掌大小的铜制炉体,古人根据喜好制成各种形状。只需要在炉体内放入一小条木炭,或是炭火余烬,再盖上有镂空花纹的炉盖,热气就从炉盖的镂空孔洞中散发出来。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的墓中就曾发现一个手炉,可见除了取暖设备外,手炉也是古人取暖的心爱之物。
对于读书人而言,冬天坐在椅子上读书写字挺遭罪,为此清代文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记录了他制作暖椅的经历。最初李渔是想多放几个炭盆,让书房暖起来,但书房还没暖起来,炭火的灰尘就把他呛得难受,于是他开始在日常坐的书椅上下功夫。李渔在椅子下面放了一个抽屉,抽屉里放上一个炭炉,坐一会儿全身就暖和了。
冬天气温低,砚台里的墨汁会结冰,为此古人又发明了一种铜暖砚,原理和李渔的暖椅一样,在砚台的内层设计一个小抽屉,内置炭火,这样砚台就具有保温效果,墨汁也不会被冻住了。
此外,古人的“暖宝宝”还有足炉、汤婆子、熏笼等,各种取暖小物件应有尽有。古代劳动人民曾为冬天取暖作出了无数的尝试与探索,现代人能在冬天吹着暖气,享受空调、地暖,真的要感谢祖先。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