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晓萌
近期,不少家长遭遇“班级群”骗局,骗子通过各种手段混入班级群,迷惑家长和学生骗取钱财。为此,寒亭公安分局民警对此类诈骗进行了解析,提醒家长提高警惕,以防掉入诈骗分子精心布置的陷阱。
民警介绍,在此类诈骗中,不法分子混入班级群的方式有很多。
一是利用部分学生有打游戏的爱好,通过赠送游戏皮肤等方式,诱导学生给其发送班级群二维码;二是有不法分子会直接在QQ内搜索班级群的群聊关键字,即可出现大量公开的群聊信息,申请后便可进入;三是有些学校在家长群的运营安全上较为松懈,班级群微信号、QQ号(老师的微信号、QQ号、手机号)直接写在黑板上或对外公开,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四是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一些学生的信息后,伪装成学生家长添加班主任QQ或微信,由于学生众多,老师并不会仔细核实,添加成功后,不法分子会要求老师将其拉入班级群;五是不法分子在校园门口逗留,与其他家长闲聊、套近乎,获取相关信息后把自己伪装成学生家长,并向家长索要班级群的二维码,由于很多群聊设置并未开启“群主确认”功能,不法分子可直接扫码进群。
警方表示,不法分子进入班级群后,便可查看该群班主任老师头像、昵称、群备注等信息,然后下载头像、复制昵称,快速创建高仿账号,迷惑性极强。由于老师在上课期间会开启消息免打扰模式或关闭手机,不法分子会挑选老师上课、午休等时间段下手,利用时间差进行诈骗。许多家长见老师发布收费通知,会立即响应,收款率较高。
为了防止不法分子随意进入家长群实施诈骗,警方提醒,无论是QQ群还是微信群,群里的老师要加强对家长群的管理,群管理员可通过设置“加群验证”防止骗子随意进入家长群,家长进群后,需要按要求修改自己的昵称,便于管理;如果有人在家长群中发布收费信息,家长要第一时间联系留存的班主任电话进行核实,也可以通过学校的联系电话或教育机构的官方渠道进行确认。教育费用通常会通过正规渠道收取,不会通过个人账户或非官方平台进行转账;警惕异常要求。如果对方要求额外支付不明费用(如购买电子卡等)或提供个人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等),要提高警惕;若遇到可疑情况,要保存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证据,并立即报警。